中华诗教网
 首页  诗教理论  诗教经验  诗词资料  诗界瞭望  诗乡诗教  关于我们  校园主站 
当代诗词
当前位置: 首页>>诗教理论>>正文
罗辉:在传承和创新中华诗词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4-13 14:49 中华诗教网  中华诗教促进中心

在传承和创新中华诗词中培育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罗辉

20142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诗词—可以说是以格律诗词为代表的传统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国魂凝处是诗魂。数千年来,爱国主义一直就是中华诗词从未间断的主脉,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和“魂”。传统诗词具有形式美、音韵美、意境美等多重特性,尤其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这种“一万年也打不倒”的艺术魅力,让诗词格律之“体”承载着中华诗词之“魂”,决定着传统诗词精神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结合新的时代特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荆楚大地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翻开中华诗史,历史上的著名诗人屈原、李白、孟浩然、苏东坡等,当代著名诗人聂绀弩等,或生于斯、长于斯,或者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与工作过。

古往今来,中华诗词在不断传承中与时俱进,历久弥新。赋兴于汉,诗兴于唐,词兴于宋,曲兴于元。在浩如烟海的诗词曲作品中,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的中华传统美德一脉相承,筑就了古老中国的文化长城。经过千年的摩挲砥砺,传统诗词已经让时人感到是一种最方便、最熟悉、最能得心应手的文学体裁,可以信手拈来,随口应用。我们的列祖列宗用它来抒情志,明教化,寄神思,逞才性,淘沙取金,去粗取精。无论是前人创作的颇见性情的经典诗篇,还是今人创作的具有鲜活特色的诗词新作,作为一个总体,之所以使人感动,使人惊异,不单是传统诗词的语言、音韵、节奏与旋律的优美;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涵—崇高的爱国情怀,诚实的思想品德,深沉的自然意趣,宽厚的胸襟怀抱,挺拔的风骨情操,温柔的闲情逸致,精邃的神韵意境等,各个方面都充满着扣人心弦与引人入胜的情感魅力。

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杨叔子院士,早在1998年就大声疾呼:“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让中华诗词陶冶大学生情感,让中华诗词活跃大学生思维,让中华诗词融入大学生心灵,让中华诗词在大学校园铸造辉煌!这是时代与形势的需要,这是国家与民族的需要!”“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垮;而没有优秀历史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打自垮。今天,世界一流大学,几乎毫无例外,都在强调人文教育,强调人文精神。为什么如此?当科学技术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取得极大极快的进展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们不能不看到这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不能不看到人的‘异化’,不能不看到事物可能走向反面,从而不能不看到人文教育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极为重要、极为急需的作用。”“我们不仅需要‘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也要‘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今中外,毫无例外;时至今日,‘化成’更为迫切。”杨叔子院士的真知灼见,振聋发聩,今天读起来更加与时代共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呼唤与加强中华诗教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礼记·经解》云:“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学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这一概念鲜明地阐述了中国诗学的教化内涵及其独特的艺术追求。《毛诗大序》在论述“诗”的内涵时,强调了“志”和“情”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另一方面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其中,“志”可以理解为是符合伦理道德的志向;“情”可以理解为是人的自然情感。《诗大序》所说的“发乎情,止乎礼义”,则进一步体现了“礼”对“情”的约束,使之符合社会规范。也就是说传统诗教既主张“诗言志”,又主张“情”须“以礼节之”,强调“教化”的根本在于“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风化之效。

中华诗教有着悠久的传统,其“教化”作用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实现的。唐代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这就是说感化人的心灵,需要打动人的情感,进而陶冶人的性灵,让人素质向真善美的方向转化,就是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升华人的道德情操。一首好的诗词,“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明代谢榛)。在人生旅途中,如果能长期坚持读诗、写诗和用诗,它对读者或作者心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无形的净化功效会远大于一时的简单灌输。在建设书香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强诗教特别是校园诗教,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恰逢其时。

20149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重心长,发人深省,进一步说明当代诗教特别是校园诗教的重要性。教育关乎国家的未来。19571117日,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对中国留学生和实习生讲过一段十分精彩的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今天,当我们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同时,重温毛泽东主席当年对大学生的讲话,则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由共青团湖北省委组织实施的“与诗同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工程”的现实重要性。

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就是明天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民族希望、祖国未来的青少年学生应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国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所面临的现实课题。从挑战的角度看,青少年学生成长所直面的一些负面影响,都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和民族精神家园意识的迷茫不无关系。而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粹和内核,无疑是那些蕴含在经历了几千年大浪淘沙而留存至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中华诗词是中华美德的艺术体现,其魅力在于陶冶情操,培养性灵,锤炼气质,为人生成长不断输入正能量。这也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所言:“一个民族的最高凭证,就是他自己产生的诗歌。”“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千百年来,中华诗词的源头活水孕育了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也一定能够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代,造就出更多的有识之士、有志之士、有为之士。

关闭窗口

中华诗教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区东区学正街66号 邮编:310018 联系电话:0571-86928238  浙ICP备09058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