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教网
 首页  诗教理论  诗教经验  诗词资料  诗界瞭望  诗乡诗教  关于我们  校园主站 
当代诗词
当前位置: 首页>>诗教理论>>正文
朱利萍:诗教:培养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载体
2006-10-14 15:52 作者:朱利萍  来源:中华诗教网


诗教:培养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载体

朱利萍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民族的心声,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启蒙教育的一种好形式。1998年6月,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推出名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活动,1999年春节期间又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这次别开生面、精彩纷呈的大型古诗文吟诵活动,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江泽民主席在接见“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的演员时说了这样一番话:“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意存高远,包含了很多哲理。学一点儿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我国,诗教传统源远流长。所谓“诗教”,本指《诗经》“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所来也泛指诗歌的教育宗旨和功能。温柔敦厚的诗教思想推崇的人生境界,是修身与治国的高度统一。基于此,诗教在培养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和爱国主义教育中依然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诗词吟诵:启蒙教育的好形式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泱泱的诗歌大国,一个诗教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四大文明古国惟我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前后相续,薪尽火传,而这与我们几千年来注重诗教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一个人如果没有诗歌方面的修养,它将无法说话,更无法承传和建立本族的语言规范和文明进程。吟诵诗歌、创作诗歌,使历代炎黄子孙焕发了生命的激情和创造的活力。同样,传统诗词依然是当代的家长、教师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首选形式。

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少年时代是一生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少年时期学习记忆的内容往往是终生不忘的。诗中充满智慧和灵性的东西恰好是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最能够体会和理解的。著名诗人,诗教活动的积极创导者和实践者 叶嘉莹 先生认为:“教儿童学古诗可以从幼儿园就开始。幼年的直感能力强,记忆能力也强,若以唱歌和游戏及说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感到很大兴趣。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在学诗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诗歌中所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老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推出以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首先是各类诗教书籍相继出版,学校的热情高涨,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在布置课外阅读时都有古诗词背诵这一项。学生家长的热情也同样高涨。起初家长们比较多地着重于开发孩子的记忆能力,后来他们发现,参加活动后的孩子们语言文字能力大大提高,而越到后来家长们越认为,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经典古诗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气质也高了,就是苏轼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著名学者余秋雨把我国古代诗文经典比作“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他说:“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垫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在我看来,这是现代中国学生打开中华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当然大多数学生终其一生也不会成为中华文化的研究者,但少年时对古诗文经典的熟练诵读,以及成年后对这些诵读的反复重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所以,诗教所要做的,与其说是让诗歌重新进入课堂,倒不如说是让她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拂去蒙在他们心灵上的积尘,在诗教的引导下,让今天的孩子们真正了解自己的心灵,读懂我们民族的语言,聆听到真善美最真切的声音。

(二)诗教;道德创新教育的良好载体

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从形式上看,我国的教育体制一向是重视道德教育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总是把学生当成被塑造者,以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抽象的干瘪无味的大道理以灌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常常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视”的现象,从而制约学生对有关道德要求的理解与内化,影响德育的实效。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效性是根本。品德不是教出来的,是感染来的,促进未成年人道德成长的最可靠的外部力量是富有道德感染力量的环境,通过诗教进行道德教育不是你说我听,而是要让学生在读诗和写诗的参与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让他们通过体验来明确道德价值标准,理解深层次的公民道德观念、伦理观念。可以说,传统诗教是新形势下道德创新教育的良好载体。

首先诗教是承继传统文化,宏扬民族精神的有效方式。《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热爱诗歌、阅读诗歌会使我们无数炎黄子孙永远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之中,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进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古诗文诵读工程全国组委会陈越光主任指出:“一个人,如果他从来不知道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是何许人,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如果他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一无所知的话,他就没有资格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无法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习诗,是一个人了解一个民族历史的开端。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作为人类文明载体的历史也正是一个民族人文精神的源泉,因为那里沉积了民族文化的魂与灵,而诗文正是这魂与灵的精髓。正如《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艺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从“长太息以掩涕泣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于谦,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到“不惜千金买宝刀,碧血貂裘也堪豪”的秋瑾再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等无数仁人志士的豪言壮举无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震撼,乃至于令其终身顶礼膜拜。

学诗还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途径。从《诗经》开始,到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的发展来看,中华诗词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最璀璨夺目的部分。学生或多或少均会诵读一些经典诗歌,它们的意境特别是内蕴的带有“本民族基因”的深厚情感很能潜移默化地打动人心。诗词欣赏、诵读甚至创作活动,形式活泼,深入浅出,无疑是新时代下承继传统文化,宏扬民族精神的有效方式。正如汤一介 先生指出:“从小让孩子们通过古诗词陶冶情操,可以让他们自小就扎根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这就是爱国主义最具体的表现。不管他们学文学理,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对提高国民素质大有好处。”

其次,诗教可以怡情养性修身,化人启智,从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其健康个性。流传千载的中华古诗文经典是德育教育的源头活水。古诗文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思想艺术化,以诗词曲赋的形式记载下来,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道德教育内容。习诗,也是培养一个人精神的开始。叶嘉莹先生曾深有感触地指出:“诗是有生命的,当你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诗中时,你体会到的就不仅仅是那些字面的东西。字面下的精神,就是中国诗歌的精华所在,就是中华文化的伟大秘密所在。这需要有人来承担,来承传。而这个承担承传的具体实践,就是吟诵诗词,特别是学生。通过吟诵,培养了他们对万事万物的观察感受能力和赏爱关怀的感情,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灵和品格,通过体会其中的生命意义,最终转化为人生态度和行为。”诗教具有滋润灵魂的涵养功能、提高人生质量、升华生命境界的发展功能,对个体生命一生的发育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青少年时期,最具有可塑性,学诗的作用在移情,在改变人的性情,使人心走上正道。孔子一再强调诗歌的作用“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就是通过诗歌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团结他人,表现自我,调节心理,而青少年时期发生的情感的震撼与燃烧,终身难忘,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一生的发展道路和价值取向。所以金庸 先生说:“所谓‘诗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熏陶,是一种启迪众生、学在民间的文化普及”。学生学诗的过程,也是探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正直、善良、丰富情感的过程,正所谓“与经典同在,与圣贤同行。”古典诗词蕴涵着许多生活哲理,从古典诗词中能学到做人的道理。所以,有着诗教切身体验的黄玉峰先生相信,诗歌的教育要比道德说教更能让学生培养“道德的底色”,教会孩子一种“态度”,“诗歌不是道德。只是我相信,诗歌是培养道德底色的途径之一。”这是黄先生的诗教理念。

传统诗教所倡导的温柔敦厚,在今天则要引导人们树立奉献为主、集体主义至上道德观念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法制意识,推动以德治国,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校园诗教的根本目的是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优化国民素质,就是让学生受诗的熏陶,用美好的诗歌来纯洁人们的心灵,使之更加高尚和尊严,从而提高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认知、热爱,激发学生的创作情绪,优化学生的思维、言行、气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在净化人心的同时,也在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最后达到移风易俗的境界。

(三)诗教: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实践能力及知识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很多,诗教是不容忽视的内容之一。英国桂冠诗人华兹华斯认为,写诗需五种能力:第一,准确地观察和忠实地描绘能力;第二,敏锐的感受能力;第三,认识、动作、意象、思想和感情价值的沉思能力;第四,想象和幻想能力;第五,把观察到的材料进行虚构的能力。因此,一切优秀的诗歌中必然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它对青少年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诗教是培养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在全国第十二届中华诗词研讨会上作的报告中指出:“科学与人文是一个人实现高度完美的双翼,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繁荣富强的双翼”。在目前的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科学教育自不待言,而人文知识苍白、人文素质低下已成为当今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一个较普遍的现实问题,这势必给他们学习科学知识乃至今后从业就职后的人生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碍。诗歌作为代代传承、久传不衰的文化载体,本身就是人文教育极好的教材。孔子云:“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即把诗歌作为政治、伦理,道德、美育和博物学的教材。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发展史,而诗歌对文化的反映和传承是最系统、最全面、最典型的,它涉及的领域包括了历朝历代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知道《诗经》、屈原、陈子昂、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朱熹、龚自珍……等与我们文明的源头和文化传统相关的书籍和人物。没有了诗歌,就等于没有了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宝贵记忆;冷落了诗歌,就等于冷落了一个民族鲜活的热情和激荡的血液。

同时,诗歌也反映出不同时代创作者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古典诗词中蕴涵着许多生活哲理。从学生的口中随时可以吟咏出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等对真理的追求矢志不渝,对人生观的理解透辟精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情洋溢,对祖国民族的情感一腔忠贞,对哲理的思考耐人寻味的诗句。用这些诗歌来教导学生,可以时时拨动学生心中诗的琴弦,就会把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和历史证明了的诗词精晶,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人血液,最后渗透到生命深处。让他们在诗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其次,诗教是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美育,即审美教育,就是与美的感受相结合的教育,就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及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审美对于人性的完美、人格的修养、人生境界的提升和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非常重要。因此,审美能力是人才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诗歌是传承人类文明真善美的重要载体。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词就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圣人以诗教荡涤其浊心”,诗教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像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韦应物的“春潮帚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等等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度美的艺术境界的诗句,可以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了美的熏陶和影响,不经意地走进了自然,走进了艺术境界,其审美情趣也相应地提高了。正像海德格尔所说,诗就是精神的家园,与诗相伴,永远温馨。而且,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表现真、善、美的内容及方式更是色彩斑斓,百花齐放。无论是李白的飘逸还是杜甫的沉郁;苏东坡的大气磅礴还是柳永的浅酌低唱;这些情文并茂的诗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真善美的教育,较之空洞的说教,该是多么生动具体而富有感染力的手段。 黄玉峰 教授说过:“诗是激情的流露,太功利的人就很难体味诗歌;诗是童心的专利,对世对事对人无趣的人就很难欣赏诗歌;诗是爱心的土壤,没有赤诚、缺少关怀的人就很难理解诗歌”。诗教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宇宙、热爱人生的高尚情及审美情趣,并从中感受自然美与人情美。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知和情,知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情是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现在的应试教育只重前者,所以陷入了科学主义的泥潭,使学生功利化,成为缺少情感,缺少创造,缺少想象力的人,而进行诗教,就是要弥补在这一方面的严重缺损。当今学生所患的“人文素养贫血症”和“人文性的失落”,单凭传统教育很少有突破,而诗歌不仅可以引导语文教育回归悟性、个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回归素质教育的人文性、审美性。因此,我们无论是教学生读诗还是写诗,其目的并非在于培养诗人,而在于唤起人性中美好的情感,把美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心田,培养他们对世对事对人真诚的关怀,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从而激活当代理想人格的建设。

再次,诗教是培养创造思维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又强调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所以转变教育观念,开发学生创造力,变“承传教育”为“创新教育”,是强国、兴国的必由之路。

几十年来的语文教学中的政治化说教与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极为功利的、机械化、技术化的训练,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泯灭了学生的诗意,窒息了其创造性。致使一部分青少年学生思想干瘪,情感苍白,精神文化贫弱、粗俗,心理受挫、抗挫能力更是弱不可言,健全的人格往往被扭曲。而诗词是一种追求个性的独立,生命的舒展,灵魂的生长的产物,诗教则是培养创造思维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它的“暗示性”原则、对比艺术、通感以及它的绘画、音乐美可以不时刺激学生在心灵中迸发审美创造的火花。尤其是诗歌创作更是激发学生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极佳途径。因为诗词是生命的跳动、心灵的自由和创造的活跃。诗歌深奥的语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诗歌想象的思维方式以及诗歌审美的再创造性,有助于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正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诗人塔索指出的那样:“没有人配受创造者的称号,唯有上帝与诗人。”他把诗人的创造才能提高到了极点。上帝创造了万物,而诗人是艺术世界的造物主。诗人用新颖的构思和奇妙的想象,在自己的诗篇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广博、瑰丽、神奇的世界。因此诗教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去阅读诗歌,更重要的,我们营造一种良好的写作诗歌的氛围,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诗歌的形式完成自己对时代和生活的感悟与表达,让他们原本纯真的心灵在诗歌中自由地舞蹈!

鉴于诗教的上述作用,我们认为“诗教”的回归,其实就是“素质教育”的回归,在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中,万万不可忽视诗教的作用。搞好诗教,是让我们的学生插上科学、人文矫健的双翼,搏击长空,腾飞万里,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山人,诗教:薪火相承的传统[N],中国教育报,2002-4-25 (5)

2.罗建中,重视诗教 谱写情操[N],中国教育报,2004-2-12 (4)

3.钱梦龙、陈钟梁、钱涛、黄玉峰、郑桂华等,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北大中文论坛, 2004-4-16

4.叶嘉莹,迦陵文集[A],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5.让民族文化血脉相传—海内外学者畅谈“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N],人民日报,1999-4-23 (1)

关闭窗口

中华诗教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区东区学正街66号 邮编:310018 联系电话:0571-86928238  浙ICP备09058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