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教网
 首页  诗教理论  诗教经验  诗词资料  诗界瞭望  诗乡诗教  关于我们  校园主站 
当代诗词
当前位置: 首页>>诗教经验>>正文
翁燕平: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培养
2015-04-13 09:06 中华诗教网  中华诗教促进中心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培养

杭州余杭区瓶窑镇第一小学 翁燕平

古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华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它浓缩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在我们小学课本中收录的一百多首古诗词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大多包涵了对人生、理想、祖国、亲情、友情的积极看法与评价,许多诗作还阐发了感恩、忠孝、诚信、责任、勇敢等做人的最可贵品德,无论是凝炼形象的语言,还是强烈的抒情色彩,都起着感染和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但是,我们聚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发现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本文试着对这些现状进行分析并希冀寻求一些策略与方法。

一、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学方法枯燥,缺失美感。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多半是采用“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思想,齐背诵”,整个过程程式化,使原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许多教师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而且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隐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课堂上当然就缺乏美感,缺少“情”的涌动。

2、学诗途径单一,缺少灵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但是从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来看,还往往仅局限于课堂。由于古诗词语言凝炼,理解有困难,于是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便字字句句理解,耗了不少时间,学生记了不少东西,但没有多少悟性,今天记,明天忘。老师盯着课本,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节外生枝,生怕联系一些课外知识、拓展相关古诗会浪费时间,不敢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引进课堂,不想或者极少推荐积累其他古诗。所以,不仅课堂如一潭死水,缺了课外延伸、课外实践活动这一源头活水,而且校园古诗文化建设更是淡漠,使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缺少古诗词的教化、美化。

3、关注角度偏移,丧失兴趣。

自从新课标明确指出背诵古诗词的数量后,教师也比较重视对学生古诗词的积累、背诵,但是在理解上有偏颇,不少教师仅仅关注了学生“量”的积累,只知填鸭灌输,让学生大量地机械地抄写、背诵、默写。学生在枯燥的背诗、抄诗中毫无审美体验而言。慢慢地,便丧失了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受到情感的熏陶了。

二、培养策略探讨

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学古诗兴趣,加强学生情感的培养呢?笔者从策略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思考。

1、以情怡情,传递诗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具有感染性的特点。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后的感情传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因此,教师首先在备课要牢记一个要点:要使自己在教学中把古诗词内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广猎知识,正确把握古诗的情感内涵。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学习的古诗词都是历代著名的诗人、词人的作品,作品语言简练,韵律优美,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诗贵言志”,诗人们借助古诗抒发了许多美好的情感:有热爱、向往美好生活的;有蕴涵深刻哲理的、激励后人努力向上的;也有胸怀豪情,对祖国满腔热忱的……这些情感都需要教师用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架起一道帮助学生通往古诗情感的桥梁。然而,古诗语言凝练简洁,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有的古诗比较难懂,即使明白了诗的意思,要进入诗的意境却很难。如果要求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古诗,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时间久了,必然会失去学习古诗的兴趣。

由此,笔者认为,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要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国外心理学家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得出这样的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教师的情感变化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影响作用是显著的,教师的情感调动十分重要,如果教师自身都在古诗教学过程中缺乏激情,语言平淡,学生学起来就更觉得寡然无味了。教师要对学生,对教学充满爱,使学生如坐春风,“爱师及诗”。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等多种手段,创设多种情境,拉近古诗与生活的距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初步领悟古诗的语言美、情趣美、情感美,让他们易于朗诵,乐于背诵。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教师播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从香炉峰上直泻而下的瀑布,听听瀑布飞落下来时的轰响。教师还补充了多张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图片,学生如身临其境,深深地被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所震撼,被瀑布壮美的气魄所陶醉。从而才会真正感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大胆、富有创意的想像的诗句的语言美。

又如李白的《赠汪伦》是赞美友情的千古绝唱,在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想像汪伦为什么此时才来踏歌送行?学生有的说,是李白怕汪伦伤心,事先并未告诉,所以汪伦得知消息后匆匆赶来,有的说汪伦在家里准备美酒赠李白,所以姗姗来迟……教师又启发学生想像:李白此时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有的说,李白不断地挥手,依依不舍地与汪伦告别,并约下次到寒舍来;有的说李白想起汪伦这些日子对自己的深情款待,忍不住吟诗一首《赠汪伦》……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生活底蕴,再现、丰富作品中的形象,入境才能悟情,学生对李汪二人有友情有了较为深刻的体验,真真切切地领悟到了古诗的情感美。

再如在教学《出塞》、《送别》等送别题材的古诗时,如能配上《送别》、《知音》等轻音乐,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也更容易融入诗的意境。此时,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一下子就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想象达到了“触景生情”的效果。

2、美学古诗,增强诗情

诗重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感情就没有诗。生重“美学”,没有“美学”,就难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美学”,就难以产生移情和共鸣,就难以获得审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启迪。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美学”的理念——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综合艺术。古诗语言精练,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是一个极其丰富的艺术宝库。教师在教学古诗时,要引导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拓展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感悟古诗暗含的意蕴和情意,让学生快乐地学,美美地学。

1)吟诗。古诗不仅有平仄交错,跌宕起伏的音律美,更有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最好的展现方式是诵读。在教学中,教者若能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学生必能在整体上感知诗的美感,自然而然地爱上诗。如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一教师紧扣引发诗人愁闷的景物与学生合作朗读,霎时间,教室里诗声朗朗,师曰:“月落乌啼——”,生接:“霜满天”。师曰:“江枫渔火——”,生接:“对愁眠”。教师在领读时注重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的变化,那么学生在接读时,就会不知不觉模仿老师的读法,在一唱一和的配合中,古诗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错,整齐匀称的节奏美。这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更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唱诗。学生喜欢歌唱,有时还喜欢自编自唱。根据这一特点,在古诗文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唱读古诗文。这种变读为唱,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文的熏陶。

3)演诗。古诗是有生命的,要使其中的人物活起来,可在学诗时采用表演的方式。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写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教师采用了课本剧表演的形式理解诗中的情境。一生饰演白发苍苍的老公公在溪边欣赏风景,一生饰演两鬓斑白的老婆婆略带醉意。他们在用地道的土语对话,生动有趣的表演,不但使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了诗意,还领略到诗人笔下和谐幸福的田园美。

4)画诗。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我们可以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如 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时,让学生画一画草的枯荣,画一画藏在土里的草根,画一画春风一吹,小草又冒出地面的情境。又如教学古诗《风》后,让学生画一画调皮的风还会藏在哪里呢?又如教学《咏柳》时,让学生为诗配幅美丽的画……学生在画中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画一画中理解了诗意,悟到了诗情。

5)写诗。“儿童的心灵世界具有丰富的感受性,旺盛的想像力和诚挚的情感,带有天然的艺术化倾向”“儿童新鲜、柔软的心灵,到处是感知生活的触角”。因此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是有道理的。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地引导学生仿诗、改诗、写诗。如学习古诗《风》后,可让聪明的小朋友找一找调皮的风娃娃又跑到哪里去了呢?如果你喜欢写就拿出手中的笔写一写它到底藏在哪里。又如在上完《春日》后,让学生欣赏了一段拍摄的春天甬江畔的美丽春色的录象后,让学生把《春日》这首诗改动一个字就可以巧妙地领略到了三江口的另外一番春意。聪明的学生略一思索,一首描写三江口的春景诗就诞生了——“胜日寻芳甬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真所谓“一字改动意蕴新”,在这样的创作中,学生享受了学诗的愉悦,发现了自己的灵气,惊叹于诗的神奇,加深了学诗的感情。

吟诗、唱诗、演诗、画诗、写诗,多么自由生动的学诗舞台,怎能不激起学生学诗的热情?在“美学”的氛围中,使学生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3、开发诗园,滋养诗情

古诗如源源流淌的河流,只有尽情地畅游其间,文化底蕴才能厚重起来。因而,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诗歌家园。

1)拓展阅读。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高鼎的《村居》和孟浩然的《春晓》,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学完李白的《赠汪伦》,你还知道哪些咏友情的古诗;学完柳宗元的《江雪》后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作?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到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一步地提高,学诗的愿望也就更强烈。

2)巧用、趣用。熟读、理解、积累的诗句,别让它们总关在学生的脑海里,要引它们出来走一走,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用时更觉趣。带学生踏青时,吟一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游西湖时,来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风筝飞舞的日子,说句“忙趁东风放纸鸢”;面对满池的荷花,吟一句“映日荷花别样红”。让诗自然地走进生活,让学生感觉生活处处皆是“诗”。如此,在自然地运用中享受到了“诗趣无穷”。

3)生成活动。孩子们的素养总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孩子们总是在活动中成长起来的。活动既是我们学习古诗文化的教学理念,又是我们的教学手段,只有在不断生成的活动中才能不断滋养学生的诗情。如组织开展古诗擂台赛、古诗闯关、古诗积分卡、诗词书法绘画赛、古诗汇演等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也可以设计一些“丢手绢,玩古诗”、“跳橡皮筋,诵古诗”、“诗文接龙”、“古诗扑克”等一些有创意的游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使诵读活动变得“诗趣横生”,让古诗渗入到了孩子的精神家园,品味了学诗的情趣,释放了学生的智慧,更是滋养了学生的诗情。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总之,古诗是我们小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正确把握古诗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帮助学生感受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主动积极地汲取古诗文化宝贵的营养,陶冶美好的情操,做一个“腹有读书气”的孩子。那么,孩子的语文生活也一定如一泓清泉,一路奔流,一路欢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情感教学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3]苏清敏:《观察 吟诵 品味 想象》,《学周刊》,2009年第9期 p163

[4]毛丽萍:《品诗韵 醉诗海》,《小学教学参考》,2012年第7期p38

关闭窗口

中华诗教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区东区学正街66号 邮编:310018 联系电话:0571-86928238  浙ICP备09058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