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教网
 首页  诗教理论  诗教经验  诗词资料  诗界瞭望  诗乡诗教  关于我们  校园主站 
当代诗词
当前位置: 首页>>诗教经验>>正文
利川市创建“中华诗词之市”纪实
2013-05-30 09:12 中华诗教网  恩施新闻网 记者:牟联文 通讯员:吴向海 何启波

利川市创建“中华诗词之市”纪实

利川境内保留着古代巴人文化遗迹。1700多年前,古代巴人创造出可与中原文化相媲美的灿烂文化。流传至今的利川灯歌与唐代竹枝歌一脉相承,民歌《龙船调》是利川灯歌的典型代表,是古代巴人竹枝歌的活体遗存,是巴楚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

利川境内文化积淀深厚且源远流长。近年来,利川加大文化建设力度,着力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不断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2010年以来,利川把创建“中华诗词之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两创”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2011年成功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今年,利川着力创建“中华诗词之市”。

诗词“五进”创特色

2012 10 27 28日,省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向进青一行到利川市检查指导“中华诗词之市”创建工作。经过两天的走访,检查组认为,利川在“中华诗词之市”创建活动中创作出了一大批诗词力作,创出了一批文化烙印深、亮点纷呈的文化成果。该市城区千米诗廊震撼人心,市实验中学烛光诗社独具特色,都亭前进社区诗墙令人眼前一亮,毛坝夹壁村诗词进农家耳目一新,佳茗茶厂诗词文化促进了企业发展……各地浓厚的诗词文化氛围给检查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年,利川把诗词“五进”(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户)活动作为创建重点,并采取强有力措施予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诗联学会成员及各地诗词爱好者走乡村,入农户,深切感受到基层一线蓬勃发展的活力和广大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他们采写了一大批诗词佳作。目前,全市“五进”活动共创作各类诗词3103首,可谓成果丰硕。

市诗联学会和各分会定期开展培训、组织采风活动,以拓展视野,丰富创作题材,提高创作水平。近几年,市诗联学会先后培训会员和爱好者近1500余人次,还与各乡镇分会组织开展了40余次采风活动,创作诗词2000余首。今年3月,市诗联学会与铁路办联合组织开展渝利铁路“百年梦圆”采风活动,并特邀州诗联学会7名诗人参加采风,活动行程达1000余公里,创作诗词90多首。

走进利川市实验中学,就能感受到校园内浓郁的文化氛围。整齐高大的诗墙上有师生诗词创作园地,学校成立了“烛光”诗联社及吟诵队,创办了校园诗词杂志《烛光》。省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向进青在考察该校创建工作时,欣然题词:火炬起于烛光。利川教育主管部门要求诗联教育从中小学抓起,利川五中、第一实小等一批中小学的诗教工作开展得颇有特色。

近年,利川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诗联文化对外交流的力度和广度。20079月,省楹联学会14位专家到利川采风,留下了一批书法诗词作品;20104月,中华诗词学会16人到利川考察学习,专家们为利川留下了一批珍贵的作品;201110月,省诗词学会一行30人来到利川,同样留下了一批诗作;今年8月,利川市人大开展组织环保世纪行清江诗会,省内外120多位诗人感叹于利川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并结集出版。

“利川‘中华诗词之市’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诗教工作很有特色,积累了经验,促进了全州其他县市诗联文化工作的推进。”州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刘礼鹏说。

清源诗廊成风景

“诗海联川利玉波,源头河水润心窝。情牵天地龙船调,摇橹清江好放歌。” 11 12 ,在利川城区清江河畔的滨江北路东段,市民在清源诗廊品读诗词。诗廊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这是利川市在2007年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沿滨江路拓展的城市标志性文化工程——对 2.6 公里 长的滨江北路东段实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打造清源诗廊,整个工程预计明年5月完成。两千多米长的清源诗廊,将成为该市城市建设的文化风景线。

为建好这一标志性工程,市文体局组织诗联学会及相关专家反复研究,最终决定选定近150首诗作镌刻在石碑上。清源诗廊成为该市创建“中华诗词之市”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利川市文艺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创作成果丰硕,初步建立起文化事业保障发展机制。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近几年诗词创作已超过1.2万首。

利川市诗联学会创办了《清源吟坛》诗刊。2011年,《清源吟坛》更名为《清源诗联》,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诗词学会会长罗辉担任顾问。该市诗联学会会员在州诗词学会刊物上先后发表诗词200余首,在省级以上学会刊物先后发表诗词50余首。

近几年,市诗联学会还编辑出版了《杏坛师咏》《清源放歌》《情系郁江》等诗集,先后指导忠路分会、柏杨坝镇分会、团堡镇分会编辑出版了《龙渠流韵》《峨麓畅咏》和诗、书、画合一的《石龙神韵》,其中《石龙神韵》已被国家图书馆收藏。今年,该市又组建专班,查阅大量文史资料,搜集整理出数百首建国前有关利川的古典诗词,并汇编成《清源古韵》一书。

中华诗词作为先进文化的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是衡量创建“中华诗词之市”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诗词爱好者们用作品鞭挞丑恶,讴歌文明,发挥了中华诗词认识、教育、娱乐、讽喻和审美的作用;用优美的诗词作品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净化风气,把全市人民凝聚到建设“武陵明珠,锦绣利川”的事业中来。他们用实际行动和丰富的作品为利川创建“中华诗词之市”作出了贡献。

诗词“歌”利川

今年以来,利川突出“书香夷水,文化利川”主题,围绕“传承中华国粹,打造诗词之市”目标,从软件建设到硬件投入,组织有条不紊、工作有声有色,诗词文化在全市蓬勃发展。

诗联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建设“武陵明珠,锦绣利川”,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利川市将“两创”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快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201011月,利川召开“两创”工作动员大会,部署创建工作,吹响了向“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和“中华诗词之市”迈进的号角,并于2011年被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

今年初,利川市将“两创”领导小组调整为创建“中华诗词之市”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进“中华诗词之市”创建工作,并将此项工作与全市新农村建设、旅游景区建设、集镇建设、产业发展以及企业文化和中小学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确保了创建质量。

今年5月,利川市召开创建“中华诗词之市”工作推进会,下发创建方案,把握创建内容,明确创建要求,分步实施,形成合力,狠抓落实。此后,该市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各阶段工作汇报,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 9 28 ,在利川市第四次文化工作大会暨第四次文代会上,进一步细化“中华诗词之市”创建目标,全面攻坚,重点突破。

创建“中华诗词之市”,组织保障是基础,队伍建设是关键。利川市诗词楹联研究会成立于2004年,2009年换届选举,将诗词楹联研究会更名为“利川市诗词楹联学会”,学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今年,诗联学会有了独立的办公场所,市财政决定每年为学会安排4万元资金,用于工作运转和活动开展。诗联学会刚成立时,仅有30多名会员。2010年,学会会员发展到170多人,全市先后有7个乡镇成立了诗联小组。

在“两创”工作推动下,市诗联学会会员现已发展到432人,其中州级会员41人,省级会员28人,国家级会员24人。全市14个乡镇办事处均成立了诗联分会,市民族实验中学建立了“烛光诗联社”,市教育局、人民医院等12个市直单位成立了诗联小组。诗联机构的健全和队伍的壮大,推动了诗联文化建设。

诗词歌盛世,风雅颂武陵!随着该市“中华诗词之市”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入,利川的文化事业必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关闭窗口

中华诗教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区东区学正街66号 邮编:310018 联系电话:0571-86928238  浙ICP备09058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