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教网
 首页  诗教理论  诗教经验  诗词资料  诗界瞭望  诗乡诗教  关于我们  校园主站 
当代诗词
当前位置: 首页>>诗教经验>>正文
中华吟诵的教育价值
2012-03-20 09:16 中华诗教网  人民政协报

中华吟诵的教育价值    

阅读提示

三千年以来,吟诵一直是中国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它既有内涵,又有审美,简单而高效,特别适合教授和学习中国古典文化。

中华吟诵的教育价值

吟诵,是汉语诗文固有的诵读方式、教学方式、意义承载方式,也是重要的修身方法和养生方法。自先秦以来,一直在官私学校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

汉文化圈各国千百年来都是吟诵汉语诗文的,其中尤以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最为兴盛,与中国的汉语诗文吟诵的规则是一样的,仅存在旋律和读音上的差异。我们把中国对于汉语诗文的吟诵叫做“中华吟诵”。

汉语诗文的声音是有规则的,大部分字的长短高低、轻重缓急都有讲究,这在字面上很难看出来,必须通过吟诵才能体现。汉语诗文是字义和音义的结合,很大一部分涵义是由声音来传达的。近现代以来,由于教育政策的缘故,吟诵逐渐被学校放弃,学校在讲解古诗文的时候,仅从字义上进行开掘,理解不能全面深入,实为汉语诗文传承的一大损失!

汉语诗文的魅力之一,就是它可以诉诸抑扬顿挫、富有音乐之美的吟诵而表情达意,将知识和文化的学习变成审美的享受。不再吟诵以后,汉语诗文的魅力就丧失了大半。失去了声音魅力的汉语诗文,也就失去了它在中国人心中的很大部分的影响力,当代年轻人对汉语诗文的兴趣不再那么强烈,感情不再那么深厚,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多种原因,不会吟诵,没有体会到吟诵之美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三千年以来,吟诵一直是中国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它既有内涵,又有审美,简单而高效,特别适合教授和学习中国古典文化,所以古代的教育才能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华文明也借此培养出一代代英才而长盛不衰。百年以来,唐文治、钱基博、赵元任、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俞平伯、刘半农、朱谦之、吴世昌、王力、朱光潜、萧友梅、任半塘、周谷城、赵朴初、臧克家、周有光、杨荫浏、郭绍虞、卞之琳、华钟彦、朱东润、钱仲联、范敬宜、南怀瑾、叶嘉莹等一大批学者、教育家都曾著书撰文,大声疾呼吟诵应回归教育,回归课堂,如:

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学校里废了吟这么多年,是教学上一个大损失。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现在多数学生不能欣赏古文旧诗、词等,又不能写作文言,不会吟也不屑吟恐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作者主张学校里恢复从前范读的办法,吟、读、说并用。小学的国语教学应该废诵重读,兼学吟和说;大中学也该重读,恢复吟,兼学说。

——朱自清《论朗读》我认为古代的读书方法比现代好,不但有上述的好处,而且高声吟哦朗诵起来,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可以与书中人打成一片。如读《论语》,有时好像自己就是孔夫子了,在无形之中,又是一项德育的潜移默化。而在生理方面,又等于做了深呼吸,练了气功。不像现代人读书那样,低着头,默不作声地死啃,把知识向脑子里硬塞硬填,强迫脑子死记,这是多么痛苦!今天年轻人近视那么多,和读书方法大有关系。我们幼年时读书,是把知识像唱歌一样唱进脑子里去的。

——南怀瑾《〈孟子公孙丑〉讲演录》我以为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的,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真正想要重振中国吟诵之传统,私意以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付诸实践,也就是从童幼年开始就以吟唱的方式诱导孩子们养成吟诵的爱好和习惯。

——叶嘉莹《〈我爱吟诵〉序》前辈的谆谆教诲、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几代学者和教师们为吟诵进入现代教育体系而付出的心血和探索,也不应付之东流。今天,在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在文化繁荣的大趋势下,恢复汉语诗文的声音,是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由之路!吟诵回归教育体系,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是教育改革、教育振兴的必由之路!

任何文化的传承、教育,都需要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同时进行,所以孔子十分重视乐教和诗教,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感性的渗透才能入心,文化才能融入每个生命个体。吟诵,正是古代诗教和乐教的核心因素、基本方法。吟诵的复兴,将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开一道便捷之门。

(赵敏俐 徐健顺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关闭窗口

中华诗教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区东区学正街66号 邮编:310018 联系电话:0571-86928238  浙ICP备09058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