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教网
 首页  诗教理论  诗教经验  诗词资料  诗界瞭望  诗乡诗教  关于我们  校园主站 
当代诗词
当前位置: 首页>>诗教经验>>正文
弘扬诗词文化 培养一代新人
2007-10-11 09:42 中华诗教网  中华诗教年鉴

弘扬诗词文化 培养一代新人

望奎县第三小学

   我们望奎县第三小学现有17个教学班,1018名学生,52名教职工。近年来,我校把中华诗词进校园作为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摆上了重要工作日程,经过不断探索与努力,诗教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设情境,充实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造诗化的校园环境是激发学生学诗热情的重要外因。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重点抓了以近体诗词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去年,校舍改建前,我们在原校舍广场中心地带创建了40延长米的诗墙,用喷绘的形式登载了县领导、诗词专家及我校师生的诗词作品;校门两侧添置了诗词宣传栏,右侧是大幅壁画———毛泽东的手书《沁园春·雪》,左侧是新修的宣传墙,彩砖镶边,上置伟人的名言及画像。同时,我们还在校舍的墙上粘贴了以诗配画为表现形式的诗牌15块,图文并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画结合,生动形象。校园内的诗句,师生们都能够熟记成诵。“让校舍开口,让墙壁说话”起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统筹安排,落实“诗教工程”为使诗教工作开展的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培养学生向上、向善、向美的良好道德情操,我校推出了诗教工作“五个一工程”。一是课前一首诗。自2000年起,学校要求每个班级每节课前集体背诵一首诗,每节课一换,每天复习六首,一周巩固记忆30首。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目前,我校低年级学生能熟背近体诗词50首以上,高年级学生能熟背近体诗词百首以上,优者更多。二是每周一节课。我校确立每周五第六节为全校诗教课。在诗教课上,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背诵一首新诗词,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增加背诵的数量,全学年每名学生学会新诗词累计要达到40首。三是每月一次赛诗会。以班为单位,每月召开一次小型赛诗会,以学生朗读的语气、停顿、重音的体现、表情是否丰富等作为评价标准,优胜者获得班级“小小诵诗大王”称号。四是每学期学校举行一次大型的诗词吟诵比赛。每班一套节目,时间不超过20分钟,形式不限,只要紧紧围绕诗词内容,采取吟唱、诵读、表演、舞蹈、书画等表现形式均可。由诗社组成的评委打分,最后评出优胜班级,颁发奖状。五是每年一本诗集。全校教师及3———5年级学生,每学年结束时都要向诗社递交一份自己一年来最为满意的诗词佳作。诗社在众多的作品中精选出部分优秀作品整理到校本诗集中或发表在校园小报上。“五个一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诗教的进程,培养了一大批小诗人、小画家、小书法家,近二年来,我校学生获各级各类奖励六十多项,五年一班孔曦墨荣获全国倍乐杯少儿书法大赛一等奖。五年三班李悦写的诗《校园的早晨》被《小雪花》刊载,五年三班史国章绘画作品《余辉》、四年一班高润龙的书法作品《翠菊》被《研究与探索》以彩页刊载。

   三、文道结合,培育一代新人“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我们学习中华传统诗词,不仅学习古人的名言佳句,更重要的是从中吸取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真、善、美的精神食粮,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出热爱祖国、道德高尚的一代新人。为此,在诗教工作中,我们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道结合”,培养高尚情感的诗词教育。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李绅《悯农》诗时,教师们紧紧抓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人民,珍惜粮食的教育;紧紧抓住“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诗句,让学生知道封建社会农民生活的悲惨,使他们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指导学习孟郊的《游子吟》诗时,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临行密密缝”中饱含的伟大母爱,教育学生做一名孝敬父母的好少年。对激励学生向上,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名言佳句,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于心。我们要求学生,课堂上学诗句,课堂下学做人。学习古人勤劳朴实、勤奋好学的优良美德,学习古人舍生取义、顾全大局的博大胸怀,让诗的内涵与意境,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熏陶和感染学生,使之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通过开展诗词进校园活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培养名优教师,发展特长学生,打造名牌学校,争创全县一流”这一宏伟工程的实施,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挥了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2001-2004年,我校连年被评为县级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市精神文明标兵单位。

关闭窗口

中华诗教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区东区学正街66号 邮编:310018 联系电话:0571-86928238  浙ICP备09058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