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教网
 首页  诗教理论  诗教经验  诗词资料  诗界瞭望  诗乡诗教  关于我们  校园主站 
当代诗词
当前位置: 首页>>诗教经验>>正文
浅谈我对青年传统诗词创作和前途的认识
2006-10-28 09:57 中华诗教网  本站整理

浅谈我对青年传统诗词创作和前途的认识

——在湖北首届青年传统诗词研讨会上的讲话

作者:涂运桥

应省诗词学会柯展翅秘书长和武大春英诗社的邀请,在这草长莺飞,繁花似锦的初夏时节,来到武大人文馆参加湖北省首届青年传统诗词研讨会,有机会和同学们就传统诗词的写作和创新等问题进行探讨,我感到万分荣幸。

就在武大,前辈如沈祖棻、胡国瑞、苏者聪和何国瑞夫妇等都是行家,我作为诗词爱好者与同学们一样也尚处在对传统诗词学习的征途上。下面简单谈谈我对青年传统诗词创作和前途的一点肤浅认识,以作引玉之砖。

今天到会的同学们都是怀着对诗词的无比热爱才走到一起的。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传统诗坛更是如此,这是历史的规律,诗词不仅属于中老年人,更应该属于青年一代。青年人的锐气、活力、闯劲,都最富于诗意和创造性,青春本就是诗的黄金季节。看看唐代诗人,很多在20岁前就写下了千古传唱的名篇。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据说就是在17岁时写的。网络如同纸媒刊物一样,不过是传统诗词的新载体而已,是一种更快捷便利的传播途径,她对传统诗词飞入寻常百姓家功不可没。我建议同学们有时间多到诗词论坛去发贴,听听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比如中华诗词论坛、荆楚网巴风楚韵、搜狐古风雅韵等版面人气水准都不俗。网络诗词论坛最大的好处便在于使诗词作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及时得到交流。只有不断地切磋、互动、争鸣,诗词水平才能逐步得到提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湖北地处华中腹地,九省通衢,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更应善于吸收八面来风,博采众长,借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作品,转益多师是汝师。

同学们如果不是出自天性的喜爱和情感的寄托,同学们不会踏上诗词之路。这既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山径,又是一条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浪漫之旅。如果同学们仅仅将诗词作为同下棋、打球、看电视、玩游戏一般的娱乐消遣,那大可不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诗消得人憔悴。如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么痛苦了。写诗词只要自己感到快乐就行,管他什么平仄、粘对等。但是,若立志作诗人,尤其作优秀诗人或大诗人,那就要付出毕生的努力。创作诗词同做任何学科的学问一样,板凳要坐十年冷。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和雄心。     王国维   先生在《人间词话》提出的治学三境界同样适用于作同学们学习传统诗词的座右铭。同学们都希望自己的诗词作品能获得诗坛的认可,而且能在诗国的长河中泛起一点浪花,哪怕终同学们一生,仅有那么一首小诗传之久远,我想同学们一定无悔今生了,但若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治诗态度是很难行得通的。

上个月底,北大中文系     孟二冬   教授逝世,经媒体报到他的事迹方渐为人知。人们才明白在这个一切向钱看的商业化的浪潮中,连学术也造假的年代,还有如此甘座冷板凳的人潜心治学教书是多么难能可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中永远怀有一颗诗心,一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之心。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哪怕屠刀在侧,纵然被强权割断咽喉,在未牺牲之前,只要一息尚存都不要停止歌唱。北大的林昭同学在文革中的遭际可为学习的典型。她的狱中血衣诗不忍观之。一生俯首为真理。诗人最需要的就是自由之思想。诗词创作需要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环境,诗是生命力的自然释放。要作一个大写的人,要能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诗。这是无锡东林书院的一幅名联,为东林党魁首顾宪成所撰写。我将下联的心改为诗,是想说明同学们的生活不是缺少诗,而是缺少一双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掘诗意的眼睛。诗就存在我们熟悉的生活中。陆游教子作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信然。去年秋我在北京参加中华诗词第三届青春诗会,     蔡淑萍   老师就着重谈到了这一点。她说我写延安鲁艺的七律就空而泛,口号话、政治话了,用通行的话就是染了老干体诗的气息。而我写警察生活和武汉东湖的诗词就较好,面目一新,流畅自然,在全国许多报刊杂志上发表,并多次获奖。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有生活积累。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同学们对传统诗词应该有信心,传统诗词是足可以为之倾注心血的一项大事业。一个诗人,归根结底是靠作品说话的,靠自己的作品去寻找知音和读者的。这里我套用     胡适   先生的观点,少谈点主义,多写点诗词。传统诗词经过唐宋的鼎盛之后,在清代得到中兴。自五四至1987年端午节中华诗词学会成立这近70年相对沉寂,但诗词的创作一直没有中断。五四新文化运动,陈独秀、胡适等高举文学革命的大旗,反对古典诗词,提倡新诗,对传统文化矫枉过正。虽然毛泽东主席发表在1957年《诗刊》创刊号上的那封信,在一定程度上推波助澜,但是,许多从事革命活动的人,如郭沫若、朱德、周恩来等人,写新诗的同时也写古典诗词。当时社会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风气,所以写古典诗词的人仍然大量存在。毛泽东本人是写古典诗词而不喜欢写新诗的,他就说过:我从来不读新诗,除非给我一百块大洋。现代国学大师不擅诗词者罕有。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的诗词莫不称雄一时。建国后,诗词即使在文革期间也是绵延不绝,我们湖北的     聂绀弩   先生的《北荒草》等旧诗就是那个动乱年代的写照。毕竟数千年的国粹岂是因政治原因就断得了呢?二十世纪末期网络兴起,诗词借助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卷入其中,沉湎其中,乐在其中。试看大大小小的网站,都能找到传统诗词的一席之地。倒是在报刊杂志上难以看到,有也是几个老领导的老干体诗词在那发表。不过现在情况出现了好转,《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破天荒的有了诗词版,连文化部主管的《文化月刊》也在今年二月份出了诗词版的月刊,以致《芙蓉》这样的大刊也开始注目传统诗词,开了《新人旧体》专栏,在去年和今年都推出了不少网络诗词作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何况我国有着数千年的诗词优秀传统呢?传统诗词是经历了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形成的中国独特的诗文化艺术。她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纽带。孟郊一曲游子吟感动了多少海内外游子啊。传统诗词的前途一片光明。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国力的增加,人们生活的富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群众参入其中。在杨叔子院士等大力呼吁下,传统诗词开始大踏步地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各级学校中文课本中的古文诗词也增加了比例。放眼天下,哪一个文学社团也没有诗词社团这么活跃,无论网上网下,无论官方或是民间。有个数据颇能说明问题,据     杨金亭   老师讲,《中华诗词》发行量接近三万册,而《诗刊》却只有一万余册。连新诗评论名家谢冕、张同吾等在安徽马鞍山召开的李白诗歌节上都不得不感叹诗坛变了天,甚至反对派     舒芜   先生对旧体诗词的态度也发生了剧变。诗词借助网络一步步正走向繁荣,复兴。所以,现在诗词不是后继无人,而是如何地与时俱进,用诗词这一特殊体裁更好地表现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创作出精品力作无愧于后人。

同学们,学习传统诗词格律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其实,学其格律易,得其境界难。入其形易,得其神难。关于诗词格律,向来有保守和革新之争。这点,我认为,同学们习惯平水韵的就用她,普通话得心应手的就按照新韵,各得其所,没必要陷入格律的争论中。不守格律是万万不可的,但格律也不是万能的。诗律当随时而变。不合客观规律的诗律就应淘汰,前人的诗律理论不合时的,我们今天的网络诗词作者就不该全盘照收。如果我们不能逾雷池一步,那岂不作茧自缚,画地为牢,拘泥于前人而不敢突破,那岂不仰古人鼻息?如此怎能让今天的旧体诗更上一层楼呢?诗之有格律,如人之有华服。诗之格律是使诗之形式更加完美,人之华服是使人之外表更加美丽。但诗之格律不能取代诗之内容,如人之华服不能代表人之思想一样。光有鲜美的华服,而无高雅的气质,腹内原来草莽的人,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欣赏,而诗亦然。《红楼梦》中有一段黛玉和香菱论诗的精彩描写可资佐证,限于篇幅,这里我就不引用了。

同学们学习传统诗词,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网上关于诗词做法和理论的资料非常丰富,有什么问题直接去百度等搜索引擎去查找。既不要好高骛远,也勿妄自菲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和创作诗词,要有     蔡元培   先生当年主持北大的胸怀。圆通广大,兼容并包。     蔡   先生不拘新思想新潮流,也能接受顽固派和保守势利,正是在他的这一思想主导下,陈独秀《新青年》才能在北大立足。学习传统诗词,要不薄今人爱古人,新诗旧诗都喜爱。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诗的形式和内容代有变化,但有些东西是不变的。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作传统诗词就应该写今人今事今物,不忌口语,新词。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人之须眉安能生我之上。我手写我心。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中国历代文人信奉的经典名言,我想加上四个字,那就是还须交天下友。同学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广结诗缘。把自己融入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初上网络,朋友很少,经过四载网上冲浪,现在诗友遍及神州,甚至囊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每个朋友都是一首诗,比之唐诗宋词更生动。这样,不仅开阔了视野,也增长了见闻和才干。一座城市因了朋友的记忆而活跃起来,朋友是相互的,你把心交给朋友,朋友也会真心待你。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大家不分长幼、地位等不同,真诚的走倒一起,毫无世俗功利,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是难得的一副清凉剂。

刘勰《文心雕龙》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不仅需要向新诗、民间歌谣、流行歌曲学习,还需要向姊妹艺术,比如书画等学习。     鲁迅   先生曾道,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是后来文人取为已用的。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归根结底,传统诗词的发展的中心问题就是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不论古今诗人词家,只有与他所处的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歌时代强音,抒人间正气,把根深深的扎在自己生活的一方热土上,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拿来为我所用,既不食古不化,也不崇洋媚外,默默耕耘,不求回报,他才有可能创作出代表他那个时代的优秀作品来。

总之,我对传统诗词的创作与前途等有关问题认识还很肤浅,以上所论,多是老生常谈,对传统诗词的认识和理解因人而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对诗词的造诣和诗词的理论修养还很低,与同学们一样尚处在学习的征途中。文中有不正确的地方还请同学们批评指正。

最后,我送一副楹联与同学们共勉:

吞吐百家求妙谛;贯通万物著文章。

祝贺本次青年诗词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关闭窗口

中华诗教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区东区学正街66号 邮编:310018 联系电话:0571-86928238  浙ICP备09058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