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教网
 首页  诗教理论  诗教经验  诗词资料  诗界瞭望  诗乡诗教  关于我们  校园主站 
当代诗词
当前位置: 首页>>诗教经验>>正文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弘扬诗教传统 塑造和谐发展人才
2006-10-14 10:11 中华诗教网  本站原创

弘扬诗教传统  塑造和谐发展人才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诗教经验和成果汇报

中科院院士 杨叔子 先生在全国第十二届中华诗词研讨会上作的报告中指出:“科学与人文是一个人实现高度完美的双翼,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繁荣富强的双翼”。他强调了科学与人文对于个人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飞跃所具有的重大作用和意义。的确,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有和谐发展的人才。我们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高等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院校,突出职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自不待言,然而,要把学生培养成建设和谐社会的和谐人才同样需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因为人文知识苍白、人文素质低下势必给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乃至今后从业就职后的人生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文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的千秋大业的基础工作。诗歌作为代代传承、久传不衰的文化载体,在人文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尤其是绵延两千多年的诗教传统所推崇的人生境界,更是修身与治国的高度统一。基于此,我院从1998年开始就积极倡导校园诗教活动,将以诗教为龙头的人文教育作为办学特色之一。在诗教育人、人文兴学中大胆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校诗教实践的成果,诗教理论的研究情况以及我们的体会和感想向各位诗教界的领导、前辈和同仁作一个简略的汇报,请各位指正。
   
一、诗教创“特”,打造人文品牌——我院诗教育人的具体举措

(一)以诗教为突破口,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院的诗教活动开始于1998年秋,以传统诗词创作培训班起步,规模逐渐扩大。20004月,在原露曦诗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兴华诗社,创办了《兴华诗教》报,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真正促使其不断吸收、积淀、发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年来我们一直将诗词创作列为全校性人文选修课,并在各专业、各年级学生中予以积极推广。在较为长期的诗教过程中,我院有相应的教学计划,有相对稳定的师资,有自编讲义,有逐步完善、行之有效的诗词教学模式,有相对合理的考核标准。几年来,我院已有一千多名学生参加了诗词选修,创作并发表了数千首诗词作品。我院的这项人文素质特色教育已引起省内、外教育界的注意并得到了诸多领导、专家、教授的一致好评。《浙江日报》、《钱江晚报》、《联谊报》、《中华诗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政工月谈》《教育与职业》等报刊杂志先后予以报道。2003年下半年,浙江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组对全省的高职院校进行了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估,确认以诗教为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为我院的办学特色。

(二)以拓展诗教内涵为目的,营造丰富多彩的诗教氛围。

为了扩大诗教的影响力和覆盖率,针对青年学生兴趣广泛、喜新好奇的年龄特征,我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诗教和人文教育的新载体,有效地拓展了诗教活动的内涵,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1.第一课堂中的诗教。首先,我们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诗词创作内容,在教学中突出传统诗文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学诗和作诗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诗词选修班和提高班的生源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充分发挥传统道德资源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我院语文教师精心编写了《思想品德课补充读本——中华诗文》分“品格、胸怀”、“为政、爱国”、“社会、民生”、“人生、世态”、“亲情、爱情”以及“立志、立德、友谊、惜时、言行、勤俭、戒骄、好学”八个专题的“传统箴言”共六讲,把把诗教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典阅读中自然而然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完善人格,在传统诗文的熏陶中自然而来地培养起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从而成为一名和谐发展的人才。

2.灵活多样的诗教载体。古典诗词虽然蕴涵丰富的文化内容,但表现形式已经与当代青年有一定的距离,新形势下的诗教活动必须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样才能吸引青年,教育青年。多年来,我们在诗教的载体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诗词吟唱会、“江南毓秀诗书画笔会”、“西湖梦寻人文之旅”、“诗国青春诗词楹联谜灯会”、人文讲座、网上诗坛等多层次、多形式的诗教体系,这些活动,润物于无声之中,其丰富多彩的形式,活泼融洽的氛围广受学生欢迎。让学生在积极的组织和参与中,在西湖山水与人文景观中去充分体悟祖国丰厚的人文底蕴,扩大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

3.诗化的校园环境。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学校对整体规划中如何融入人文精神的内容作了细致筹划,努力将校园建成一个环境优美、气氛协调的文化教育场所。我们在院图书馆专门设置了诗词阅览角并配以一定的书画布置,图书馆的一层设置永久性的展览场地,定期布置书画、摄影、古玩收藏品等人文艺术展览,让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去品味诗情画意。学院的二期工程中还规划了长达 200的艺术长廊,用来布置名家书画和师生的书画作品,既展示了人文艺术教学成果,又美化了教学环境。校园橱窗中也有计划地展出兴华诗社、书法协会、美术协会成员的作品,促进了相互的交流与学习。校园环境建设体现出了较为鲜明的人文精神和较为丰富的人文内涵并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三)以诗教为龙头,兼容书画、并蓄史哲,推动人文素质教育整体发展。

人文教育以塑造完善的人格为目的。人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要想塑造他,必须构建立体的、全方位的教育格局。课堂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学院适时提出“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以诗教为核心,兼容书画、并蓄史哲”的教育方针,陆续开设了《书法》、《诗书综合创作》、《艺术欣赏》、《国画基础》、《世界文明史》、《中国文化史》、《心理卫生与健康》等十余门课程,作为全校性人文类公共选修课,初步建立了涵盖内容较为全面的人文课程体系。我校诗教骨干教师还组织了人文宣讲团,深入各个系部开设人文专题讲座,在此基础上,每学期还邀请1-2名著名人文专家来我校开设人文专题讲座,邀请在杭的著名书画家来校进行诗书画笔会活动,让学生有现场观摩、学习的机会,这些高层次、高品味的人文活动触发了我院师生员工学习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热潮,反过来又促进了我院师生开展诗教活动的热情。

今年3月由国家教育部主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学生的书法作品获得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这也是浙江省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唯一的一个一等奖。此外,摄影、舞蹈、短笛和合唱节目获三等奖。总体成绩在浙江的非艺术专业高校中名列前茅,这一成果再一次验证了我校以诗教为龙头,整体推进人文素质发展的成效。

二、与时俱进,诗教之路日益宽阔——我院诗教育人初步成果

在中华诗词学会的直接关怀和扶持下,在浙江省学会和其他兄弟单位的支持和影响下,经过七年的摸索实践,我校诗教成果日益显现。

(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诗教实践成果及其成效。

1.成立了诗社:1998我校第一个学生诗社“露曦诗社”成立,20004月改名为“兴华诗社”,社员由单一的学生发展成师生共同参与,邵庆祥副院长亲自担任社长。诗社规模最大时曾达300余人,占当时在校生总数的10%左右。历届社员600余人现有社员170人。20036月,兴华诗社因特色鲜明、组织有序、活动丰富、成果丰硕,被浙江省教育厅授予浙江省高校优秀社团称号。

2.创办了诗教报:诗社成立的同时,我们又创办了“兴华诗教”报,至今已出版26期。诗教报以弘扬传统诗教为己任,栏目设置丰富多彩,除了常规的“酬畅赠答”、“仁山智水”、“逸兴畅怀”、“即时成吟”等栏目外,结合校园诗教特点专门设置了用于发表学生诗词作品的“新蘖集”和针对网络诗潮的“网络撷英”。在办报宗旨中,我们尤其突出将校园诗教活动置身于整个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大环境中,如在辞旧迎新之际,开设“盛世新唱”专栏,在宋连访大陆之时,适时地开设了“血浓于水”专栏,如今,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又特别开设“痛史回眸”专栏,这些栏目的开设受到了诗词届的广泛好评,也使诗教报真正成为启智育人的理想阵地。今年4月,随着中华诗词学会诗教促进中心在我校的成立,《兴华诗教》报更名为《中华诗教》,由季刊改为双月刊,版面也扩大了一倍,除保持原有特色外,新增了“诗教理论探索”、“全国各地诗教信息交流”、“全国诗教先进单位经验介绍”等内容,为全国各地诗词专家、诗词爱好者,提供了诗词创作和诗教理论探索以及诗教先进经验交流的平台,发挥着宣传和推动全国校园诗教的作用。目前,诗教报每期发行量近3000份,发至浙江省的省、市级领导、教育厅等教育行政部门、兄弟院校、浙江省主要的基础教育学校,全国20余个省市的诗词组织以及著名诗人,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

3.开设了诗书创作选修课:我校从1999年起,面向全院学生开设了诗书创作选修课,至今已开设10期,1千多名学生参加了该课程学习,创作并发表了数千首诗词作品。先后推荐学生诗词作品200余首在《跨世纪中学生诗词选》、《中华诗词》、《甘肃诗词》、《浙江诗词》、《钱塘诗刊》、《浙江物产报》等省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20024月结集出版了学生诗词作品集《新蘖集》,目前正积极准备推出第二集。

4.创建了“兴华诗教”网:针对形势发展及受众接受心理的需求,我们创建了“兴华诗教”网站,20049月正式启动。网站设有“诗社综揽”、“兴华茶馆”、“诗社论坛”、“对联雅座”、“诗露花雨”、“唐风宋韵”、“文采风流”等版块,截止 78,已拥有注册会员近千人,帖子总数达9158篇,最高发贴量369篇,为广大的诗词爱好者提供更多的创作资源,更广阔的诗词创作交流空间,成为了一所没有围墙的诗教大学校。

5.形成了一支诗教骨干教师队伍。目前,我校人文部的所有教师和外系部及行政管理部门的诗词爱好者近30人参与了校园诗教活动,既担任诗教课程,又从事诗教理论研究,还努力提高创作水平,有7人的诗词作品数百首在省内外数十家诗词刊物发表。其中6人加入中华诗词学会,1人担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职务,两人担任中华诗教委员会委员委员职务。

6.赢得了诗教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200242226日,在中华诗词学会的充分信任和大力支持下,我院成功地举办了中华诗词学会首届“诗词之乡”和“诗教先进单位”经验交流会。会上,我院被授予“全国诗教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全国诗教会议的成功举办,受到了上级领导、与会代表及新闻媒体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锲,教育部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杨叔子院士,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副会长梁东、著名专家学者刘征、蔡厚示、袁第锐等社会名流,众多的诗坛前辈、全国33家诗教先进单位的同行和省市有关领导莅临我院指导工作,不仅提高了学院的品位,增加了我院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实现了我院人文品牌建设的重大突破。与会专家学者还对我院专业设置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拓宽了学院发展领域,为把我院建设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院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7.成立了中华诗词学会诗教促进中心。今年, 412,中华诗词学会诗教促进中心在我院正式挂牌成立,实现了我校诗教工作里程碑式的飞跃。学院每年拿出6万专项基金(课题研究除外)支持促进中心日常运转。促进中心成为“中华诗教委员会”主要的工作基地和工作助手。下设“中华诗教研究所”、“诗词传习中心”和“中华诗教报编辑部”三个机构。目前这三个机构正在按照预定的目标运作。“诗教文化研究所”担负着协助中华诗教委员会进行诗教理论和探索研究工作,其主要任务:一是每年确定并申报校园诗教文化科研课题,争取纳入省级或院级立项,按时作出成果;二是负责开发与时俱进的诗教文化系列教材;三是负责全国校园诗教年鉴的编篡工作;四是负责总结校园诗教的新鲜经验和校园诗教新动态的宣传报道,参与对诗教先进申报单位考察工作。目前已确定以“中华诗教史”和“当代诗教论”为两个研究方向,逐步申报系列课题研究,在2005年我院院级课题申报中,由促进中心教师申报的“中华诗词与心理疗法研究”和“中华诗教对建设和谐社会作用研究”两个课题已批准立项。

“诗词传习中心”,主要担负诗词创作的培训工作,自成立以来已对本院有志于诗教工作的教职工进行了首期培训工作,拟在今年的下半年举办全国诗教干部高级研修班,下沙地区大学生诗词创作培训班,组织全国学生诗词创作大赛等

(二)认识为先,理论为纲——诗教理论成果及其贡献。

作为高等学府,我校的诗教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背诗、作诗,而是充分挖掘诗教在现代社会的启智育灵,提升道德人格;陶情审美,内化民族精神的作用,着力在当代诗教理论上有所建树。

孔汝煌 老师撰写的《素质教育的好途径》19999月发表在《全国第十二届中华诗词研讨会论文集》上;20009月由 孔汝煌 老师撰写的《校园诗词写作辅导琐谈》, 潘军 老师撰写的《中华诗教与中专语文教学》 和朱利萍 老师撰写的《老圃新苗别有妍》均被收入在《全国第十三届中华诗词研讨会论文集》上;由 朱利萍 老师撰写的《以诗教丰富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诗教:培养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载体》分别发表在《教书育人》2003年第3期和《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2004年第10期上;由邵庆祥、孔汝煌、潘军、朱 利萍 老师撰写的《锐意求索,人文兴学》、《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化的探索与实践》、《诗教育人、人文兴学》等论文先后在全国和浙江省各类经验交流会上交流,由我校诗教骨干教师共同完成的“以诗教为特色,全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获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研究并不仅仅停留在对校园诗教经验的总结层面上,而是站在传统诗教的纵深点和全国诗教形势的横截面上,以较为超前的意识进行诗教理论探讨。主要贡献一是在总结传统诗教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孙轶青会长倡导的“高举诗教大旗”宗旨,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大诗教观”的理论,为诗教大众化作出了理论上的探索和贡献。二是针对前人没有系统研究诗教历史的缺憾,开始着手诗教史的研究,希冀通过对传统诗教文化的梳理,给传统诗教以正确定位,振奋青年,拨乱反正,使诗教这一优秀传统能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三是将诗教紧紧地与未成年人、大学生以及公民道德建设需要、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以及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独特作用联系起来,进行系列课题研究。

尤为重要的是,在前期诗词创作培训简易讲义的基础上,由我校从事诗教工作的教师编写了《中华诗词曲联简明教程》,于20024月由浙江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因该教程质量高,可操作性强而广受诗词教育界好评,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因此荣获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20039月由教程原主要编写者牵头,组织编写了我省首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丛书六本之一《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已于20049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被省高教学会列为高职、高专重点教材和素质教育读本向省内各高校推荐。

三、诗教之路常青——开展诗教活动的体会和启示

七年的诗教实践,我们在感受到诗教工作艰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深深体会到了诗教活动在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中所产生的深远意义和作用。

(一)强中固本,内化自律,是传统诗教与时俱进的成功典范。中华诗词历来以精神境界高尚、人文内涵丰富、审美意境深远而著称于世。长期的诗教实践证明,人们接受诗教,在智力和情感两方面同时受到激发,进而内化为人的素质的组成部分和人生道德规范的自律,可以起到强中固本的作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职业教育的特点(实用性和技能性)决定其教育内容要突出职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训练。但是,职业教育特别是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职前教育、学历教育部分,首先是一种教育,教育过程中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人格塑造三者不可偏废。特别是在职业变动十分频繁的“新经济”时代,通过依托良好的人文素质,塑造职业人格和培养职业精神是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我校以诗教为龙头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证明,我院的学生身心发展健康,毕业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三年达94%以上。不少学生2-3年后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体现了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开辟当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格局,是民族精神回归校园的有效途径。由于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信息全球化的影响,当前校园文化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急需健康先进的文化以整合凝聚力量。中华诗词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宝藏,大量的优秀诗篇对民族精神作出了精要而形象、激情而理性的诠释。通过诗教内化民族精神,使之植入青年学生的灵魂,融入广大学子的血液,是实现民族精神教育的良好途径。中华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完全可以成为当代人文教育重要来源,以古典诗词为突破口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三)凸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新手段,是立体化教育的实验田。我院的人文素质教育一开始就强调“以诗教为特色,兼容书画、并蓄史哲”的基本原则,既发挥中华诗词的独特优势,又充分利用各种文化形态之所长,在内容和形式上尽量符合时代的要求和青年学生身心的特点,发挥整体的力量、立体化的渗透作用,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取得了明显的实效。尤其重要的事,通过诗教塑造人文品牌,使我校走上了人文兴学的道路。近几年我校的招生分数线逐年上升,2004年文科分数线列同类高职院校第一,理科第二,毕业生就业率达98%,这当然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但不能否认诗教所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进一步将诗教工作与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将诗教朝产业化方向发展。在孙轶青会长的建议下,在浙江省文物局、博物馆等有关单位的支持下,2003年成功创设了全国首个“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旨在立足于新兴的文化产业,将我院的经济类办学优势与文化建设特色有机结合,培养全国首批文化领域艺术品产业经纪人。该专业开设以来,即为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提升了我院的社会知名度。由上可见,我院的诗教已成为了我院办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员,它以其鲜明的特色与独到的贡献获得了我院的肯定与尊重,也自然而然地谋取了它持续发展的空间。

(四)强调诗教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是科研促教研的有效实践。以认识为先导,不断深化对诗教理论的研究,是诗教实践的必然需求,也是提高教育效果,提升教育者素质的明智选择。近几年来,我院的诗教骨干边实践,边研究和探索,对有关诗教理论的前沿性问题展开了研究,写成很多的学术论文发表于各种期刊和报纸上,有的为中华诗词学会的各种政策性文件和报告所采用。同时,创造性地编写了两本诗教实用教材,这一切为进一步培养诗教的后继者,广大诗教事业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闭窗口

中华诗教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区东区学正街66号 邮编:310018 联系电话:0571-86928238  浙ICP备09058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