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教网
 首页  诗教理论  诗教经验  诗词资料  诗界瞭望  诗乡诗教  关于我们  校园主站 
当代诗词
当前位置: 首页>>诗教经验>>正文
动人篇章此中来——诗词情境作文探索之二
2006-10-14 10:19 中华诗教网  本站整理

动人篇章此中来

——诗词情境作文探索之二

广东省普宁华侨中学  谢国盛

邮编:515300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材料宝库。将传统诗词整合到教学中来,形成一套以传统诗词为背景的情境作文模式,能大幅度地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词情境作文的基本模式是:读、背、想、说、创、评、结。“读”是指对诗词进行朗读,包括意读、情读和美读三个方面。“背”是指在“读”的基础上的背诵,但不是一般的背诵,而是在获得一定的审美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背诵。“想”是根据诗词中提供的有关意象,联系生活,展开联想和想象,经过思考整合后,形成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图景。“说”就是尝试将自己头脑中形成的这一幅图景用口头的语言描述出来。“创”则是尝试将自己头脑中形成的这一幅图景用优美的语言流畅地再现出来。“评”是教师对学生当堂完成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好坏,提出修改意见。“结”是教师在“评”的基础上,由特殊到一般,作水到渠成的总结,让学生从知识视野到对美的感悟能力以至人格修养都有所提升。

诗词情境作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数的事实说明,要想使学生乐意学习传统诗词,主动学习传统诗词,就必须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枯燥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情景,积极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寓教于乐,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因此,如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也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诗词具有人文内涵丰富的特点,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和运用传统诗词的这一特点,精心创设情景,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充分运用汉语言的魅力,向学生描绘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诗词大多都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抒情意味浓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汉语言的丰富表现力,再现生动、形象、逼真的场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如王之涣《登鹳雀楼》,教师可以这样生动描述:“正徐徐降落的夕阳,依偎在遥远的山角上。晚风吹起,云雾缭绕,眼前的夕阳仿佛变成了一个朦胧的白圈。楼下的黄河,浩浩荡荡向东奔流不息,直到天边,看不到尽头。而夕照中的鹳雀楼,更显得庄严肃穆,气象万千。此情此景,相信足以引起每一位登临者的无限遐想。对登高望远的人来说,总是不满足于眼前所看到的一切,而希望能看到十里、百里甚至千里之外的美景,于是就产生了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探索,多少动人的诗篇由此而产生。人生的意义也是寓于这种不断的追求和探索之中。”再如李商隐《锦瑟》,就是一首文化内涵丰富的律诗。教师可以先列举古人有关杜鹃的诗句,如“蜀中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李白《宣城还见杜鹃花》)“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向学生描绘一个个关于杜鹃的传说,从古人对杜鹃的特殊情感积淀,以及杜鹃这一意象所蕴含的特殊意义入手,积极营造浓烈的人文气氛,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巧设疑问,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一个好的问题,既可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境界,又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悬念,促使其进一步思考,从而为一堂课创造和谐气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讲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长沙》时就可以问学生:我国自古有悲秋情结,那么是否逢秋必悲呢?在学生明确秋向来就与愁有关,然而秋之内涵,并非只有萧瑟二字之后,可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生机勃勃而又自由奋发的秋景来。由这些秋景再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整合并描绘出一幅富有特色的秋景图来。

事实证明:巧设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获得知识的强烈愿望和探索行为,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变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的直观的画面。

多媒体教学能以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有效地重现事物的内容属性,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诗词教学中,如果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创设各种有形、有声、有色、有情的新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直观、形象、感人、逼真的课堂气氛,起到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良好效果。如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辅助教学。

四、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1、联想

联想是指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从诗词中的情境联系到实际生活的情境。即把握材料的景物,联系身边的实际景物。如由“北国之秋景”联想到“南国之秋景”,由“语言文字之秋景”联想到“现实生活之秋景”。

2、类比想象

类比引申即是由此类事物联想到彼类事物,把握其中的相似之处,使材料的内涵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实证。它是思维变通性的一种表现。在诗词情境作文中,类比引申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同样是写水,有“飞流直下三千尺”,有“小桥流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作提示,多作引导。

3、发散与集中

发散与集中即是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再选择最佳角度来写作。如杜牧的《山行》,可侧重描绘云雾缭绕的深山,又可以侧重描绘“红于二月花”的枫叶,还可以想象描绘生活在“白云生处”的人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追求美丽的自然之景与心中的人性之景的和谐统一。

诗词情境作文的实验效果

一、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热情。

诗词情境作文拥有一个开放性的课堂,它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知识的发现,情境的构建。一方面,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维活跃,交流较充分;一方面,情感激荡,课堂成了彰显人性之美的交流平台。有的学生说,上这样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

在头脑中完成一幅完整图画的构建,必须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中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都偏少,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教师能充分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他们也能创造出许多动人篇章来。

同样是写黄昏,不同的学生写出来的黄昏景象是不同的。如温丹玉同学是这样写的:“夕阳西下,雾气在弥漫,像慢慢地布着仙境的幕。它似乎在告诉大家一出好戏即将上演。雾气开始书写着鹳雀楼的神话。有人觉得清晨是最美的时刻,有人觉得黄昏是最美的时刻,原因是他们钟情那样的景色。对于鹳雀楼来说,黄昏确实是最美的,因为它有值得钟情的魅力,夕阳慢慢地从空中坠下,依偎在连绵起伏的山岭中。”江晓芹同学生是这样写的:“太阳渐渐下山,慢慢的接近山边,再靠近、再靠近,轻轻地吻着山顶,仿佛朦胧欲睡般。依偎在山的呵护下,寻找属于自己的避风港。”卢贤生同学是这样写的:“薄薄的烟雾笼罩着整个江面,落日的余晖透过这层白纱,四周的景物如梦似幻。除了小沙洲上的几棵绿树外,四周全是白茫茫的江水。天边的云在晚霞的映衬下多了点淡淡的黄和淡淡的粉,远处的树木小得如同一棵棵荠菜。”不同的学生能通过联想和想象,结合自己平时的知识和生活积累,根据诗词所提供的背景,描绘出自己心中之景,完成了一个情境的再造过程,实现了创新的目的。

三、有助于培养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习惯。

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于鼓励和交流。课堂也应是一个情感激荡,智慧碰撞的交流平台,老师要做好这个平台的搭起工作,让学生能充分表现自己。对同一首诗,教师更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不同的文章,有意识地让学生“一诗多作”,其实是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的好方法。

诗词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知识宝库,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知识宝库,挖掘积极向上的素材,使它能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同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景物的把握,联系生活中的一些景象进行整合,探究其中的共同之处和普遍规律,并能用流畅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实现能对知识进行整合创新的教学目标。

关闭窗口

中华诗教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区东区学正街66号 邮编:310018 联系电话:0571-86928238  浙ICP备09058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