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教网
 首页  诗教理论  诗教经验  诗词资料  诗界瞭望  诗乡诗教  关于我们  校园主站 
当代诗词
当前位置: 首页>>诗词资料>>创作知识>>正文
格律诗的写作章法:起承转合
2016-06-20 20:33 林正三 
格律诗的写作章法

作者 | 林正三

章法亦称结构。文学创作,无论诗、词、曲、赋、骈、散等,皆需注意结构,方不至杂论无章。然古人云:“文无定法,文成法立。定体则无,大体则有”。若一味死守结构,必至平淡无奇,而难成佳作。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杂乱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矣。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住,月到风来,何处看得死法”。然则诗之章法,初学不可不知,亦不可拘泥不化,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清人徐增亦云:“诗盖有法,离他不得,却又即他不得,离则伤体,即则伤气”。是知初学者宜入其法以求规矩,待得会心,则必出乎其法,方不至陷于沈滞呆板之境也。有关于诗之章法,历代论诗诸家,迭有专论,今举其要者述之。

元杨载《诗法家数》云:

夫诗之为法也,有其说焉,赋比兴者,皆诗制作之法也。然有赋起,有比起,有兴起。有主意在上一句,下则贴承一句,而后方发出其意者;有分作两股,以发其意者;有一意作出;有前六句俱散缓,而收拾在后两句者……大抵诗之作法有八:曰起句要高远,曰结句要不着迹,曰承句要稳健,曰下字要有金石声,曰上下相生,曰首尾相应,曰转折要不着力,曰占地步。盖首两句先须阔占地步,然后六句若有本之泉,源源而来矣。地步一狭,犹无根之潦,可立而竭也……律诗要法,曰起、承、转、合。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总之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急雷破山,观者惊愕。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使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起承转合  

前述所谓起、承、转、合之说,以律诗言,一二句是起联,亦曰首联;三四句是承联,亦曰次联或颔联;五六句为转联,亦称颈联或三联;七八句为结联或称末联。以绝诗论,则首句为起句,次句为承句,三句为转,四句为结。其法各有不同,现分述如后:

1 起

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总之要突兀峥嵘,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或如闲云出岫轻逸自在。明谢榛【四溟诗话】云:“凡起者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其中分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试举例说明如下:


一:明起。

所谓明起者,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如杜甫之【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题为【虢国夫人】,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此法最便于初学。(按:此诗亦见于张祜集中,题为【集灵台】不知孰是)。


二:暗起。

暗起者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如于谦之【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

题为【咏石灰】,然却不直接道出,只暗中点出题意。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穷之意味。


三:陪起。

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如韩翃之【寒食】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首句不言【寒食】,而言“春城飞花”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此谓之为陪起也。


四:反起。

反起之法,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如司空曙之【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霍一作蔡)

题旨为“喜”,而作者却从静夜无邻,荒居寂寞之景况叙起,而点出外弟之肯来为“可喜”之事。又如钱起之【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题为“送归”,而作者却从来处着笔,以引出本题,此种起法,即称之为“反起”。


五:引起。

论及引起之法,即是不先说题目,而由眼中所见景物,以引出正意。如杜甫之【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题为【客至】,却先以四周所见景物为衬托,以引出题面也,此法与陪起相类似。


六:兴起。

兴起乃是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之本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如李频之【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入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题目为【渡汉江】,却就心中所感于旅居岭南之外,年复一年而音讯断绝,以引出题旨,此之谓兴起。另如明高启之【梅花】诗: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古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

此谓之尊题法,亦谓之“颂扬起”。又如袁凯之【咏白燕】: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

(谢一作榭)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汉一作湘)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香一作春)

赵家姊妹多相妒,莫向昭阳殿里飞。

起句以感叹语出之,即谓之“感叹起”也。

清沈德潜于【说诗晬话】云:“起手贵突兀,如王右丞‘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杜工部‘莽莽万重山’,‘带甲满天地’,岑嘉州之‘送客飞鸟外’等篇,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又云:“陈思极工起调,如‘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如‘高台多悲风,初日照北林’,皆高唱也。后谢玄晖‘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极苍苍莽莽之致”。王士禛等【师友诗传续录】载刘大勤问曰:“律中起句,易涉于平,宜用合法”?渔洋答云:“古人谓玄晖工于发端,如【宣城集】中‘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是何等气魄?唐人尤多警策”。清施补华【岘庸说诗】云:“老杜之【登楼】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之句,起得沉厚突兀,若倒装一转作‘万方多难此登临,花近高楼伤客心’,便是平调,此秘诀也”。以上所述,为近体诗起调之要法。学者宜参酌之,方不至遇一题目,即生无从着笔之叹。

2 承

而诗之承接之法,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古人曾云:“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此即承接之要领也。次联大体承起联缓急而来,法贵和平匀称,急者宜纡缓之,缓者宜坚挺赴之。其中或景生情,或情生景。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均须以虚实经纬之。景为实,情为虚,前实者后虚,前虚者后实。俱实者板滞,俱虚者浮滑。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难收生动空灵之致,与渊永超迈之妙。如王昌龄之【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为【闺怨】,其主旨在一“怨”字。起字却不写怨,而从“不知愁”叙起,乃用反起之法,故承句紧接起句,用凝妆上楼以衬映出“不知愁”之意态,语意方能连贯。又如李商隐之【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次联之“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之句,乃承接首联花乱飞之题意,而更为补足,且亦关合题旨,如一气之贯注也。

3 转

律诗之转折在第三联,又称颈联。为何以“颈联”名之?盖欲俯仰上下,照顾前后也。在绝诗则为第三句,转句在一首诗中占极重要之地位,也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须与起承相揖让,更须如疾雷破山,使观者惊愕。且要灵活,而又不可离题太远,能互相照应方为杰作。兹就转法之技巧略述于后:


一:进一层转法。

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如刘方平之【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题面,故第三句即从“月夜”进一层着笔,转到春天之气候,以触动春愁,此谓之进一层转法。


二:退一步转法。

所谓退一步转法,即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如司空曙之【江村即事】: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纵然”二字有或许如此亦不过如此之意。既能呼应上文之“不系船、正堪眠”,又能照顾下文“只在芦花浅水边”之句,此退一步转法之例也。


三:反转法。

反转之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如韦应物之【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题目本意为喜会故人,而于“欢笑情如旧”中,却感叹年华老去,鬓发斑白,由喜转悲矣。又如贾至之【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

起承之“草青柳黄,有色有香”,何等乐趣。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谓之反转法。


四:扩转法。

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如杜甫之【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诗之题旨,原在一“忆”字。由“白露明月”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之兄弟,此谓之扩转法。

4 合

结句又称断句或落句。在绝诗为第四句,于律诗则为第四联。结句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也。古人云:“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即指结句而言。白石道人云:“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辞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辞尽意不尽。若夫辞尽意不尽,剡溪归櫂是已。辞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已。所谓辞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辞穷理尽也。所谓意尽辞不尽者,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辞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至若辞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辞中以仿佛可见矣。辞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杨载之【诗法家数】亦云:“作诗结句尤难,无好结句,可见其人终无成也”。【说诗晬话】又云:“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就本位收住。张燕公:‘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就夜饮收住也;王右丞‘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从解带弹琴,宕出远神也;杜工部‘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就画鹰说到真鹰,放开一步,就上文体势行之也”。又就题作结者如:韩偓之【己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题为“已凉”,而结句言“己凉天气未寒时”,呼应题意,是谓之就题作结。

题外作结:如刘禹锡之【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题为【蜀先主庙】,然却以“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作结,初看似与题目无关,却不脱其范围,乃就题之反面,发挥议论与感慨,故仍与题意相合。谢榛【四溟诗话】云:“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大凡诗词结语,须风流蕴藉,蕴藉则俱弦外之音,味外之味。【曲礼】云:“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文章亦不可写至极处,极处即逾应有限度,往往使读者一览而尽,了无余味,实非诗文之最善者。于此结句之重要可知矣。


诗之起承转合章法,古今体本无殊异。古体不拘对偶,依其自然之音节,可以直抒胸臆。虽有字法、句法,然烹炼求工者无多。今体则有一定之格式,谋篇用字,遣词造句,非烹炼无以得工。故今体诗不若古诗之高远浑厚。而【诗法家数】又云:“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之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以下再摘数则历来各家之论章法,藉供参考。

关闭窗口

中华诗教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区东区学正街66号 邮编:310018 联系电话:0571-86928238  浙ICP备09058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