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教网
 首页  诗教理论  诗教经验  诗词资料  诗界瞭望  诗乡诗教  关于我们  校园主站 
当代诗词
当前位置: 首页>>诗教动态>>正文
王骏:充分发挥中华诗词及诗词社团在打造浙江诗路中的作用
2019-11-09 18:39 王骏 

王 骏,男,1957年1月出生。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长。主编《营造美丽》、《无边的风景》诗文集、联合主编《钱塘江诗词选》,出版个人诗词集《晓篁清风》。

2018年开始,文化浙江建设的重头戏是打造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和大运河诗路等四条诗路文化带。作为目标,四条诗路要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魅力人文带、黄金旅游带、美丽生态带、富民经济带和合作开放带。这对于我省诗词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诗词文化的普及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对于我省诗词社团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发挥自身优势特色和作用的机遇。本人从诗词文化和诗词社团作用的角度谈一点初浅的看法。

一、中华诗词是形成浙江诗路的文化之魂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自上古至今,无一日断流,始终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的生命活动魄体相依。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情感、意愿、理想乃至各种智慧、思想观念,无不以审美方式集中显现和表达于中华诗词。

浙江山清水秀,人文蔚兴。浙江诗词自古以来无论从诗词发展历史的纵向看,还是从诗词内容的深度看,或从诗词艺术的丰富多彩看,在我国诗坛上都是 “独一无二”的(徐志平《浙江古代诗歌史》)。钱仲联先生《三百年来浙江的古典诗歌》一文中认为:浙江从古越开始就有越风,如勾践夫人的去国之歌,采葛女子的《苦何》之歌、越人拥楫之歌,隐然是为楚骚的先声。自晋以后,浙地专业诗人大量涌现。王羲之、孙绰的东晋玄言诗、谢灵运开辟山水诗领域,以及沈约、丘迟、吴均创造格律诗的新形式。在唐宋诗坛上,如初唐的四杰之一骆宾王、《箧是集》领队的沈千运、大历十才子的钱起、以乐府著称的顾况、为韩愈所倾倒的孟郊、北宋西昆体的首脑钱惟演、隐逸诗人之宗林逋、南宋伟大爱国诗人陆游、永嘉诗派的叶适和四灵、江湖派巨子戴复古、爱国遗民诗人林景熙,都在中华诗词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元代则有赵孟頫、杨载、杨维桢等名家,明代刘基、徐渭,都有卓越成就,他们不但直接影响了清代的浙诗,也影响了全国的诗坛。至于清代,浙江诗人数占全国诗人五分之一,居全国首位。另外,词坛、曲坛的浙江名家,同样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如北宋周邦彦、吴文英,南宋张炎、王沂孙、周密,清代的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等等,散曲的张可久、徐再思等人。如果再加上李白、杜甫、苏轼、白居易等众多著名诗人或来浙游历、或在浙为官,在浙江大地上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使浙江大地成为华厦历史上的文化高地。

浙江山水风光留下历代诗人的行迹以及无数的诗词名篇,而诗词造就了一条条如今的诗路。诗路以水系和古道为纽带,以诗词为特色,串联文化名山、名城、古镇。从统计分析各地收集的历代诗词数量大致可以得出,浙江诗路应该起源于晋,形成于唐,兴盛于宋及元明清。不管如何划分,可以肯定的是,诗路,是诗词之路,也是诗意之路,是以诗词为主的诗意文化之路。没有诗词,不成为其诗路;也因为有了诗路,产生了更多的诗情画意。浙东唐诗之路上,仅从《全唐诗》统计,在收录的唐代诗人2200余人、诗词48900多首中,其中到过浙江唐诗之路的曾有450多位唐朝诗人,留下有1500多首唐诗,造就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罕见诗词文化地理现象。钱塘江诗路也同样,据最近浙江诗词与楹联学会收集选编的《钱塘江诗词选》,就收集有780位历代诗人吟咏钱塘江的诗词近3000首诗词作品。可以说,与诗词之路共生流动的便是千古流淌的诗词之河。

如今,浙江大地的诗路现象,不光只是历代诗人们留下的浅唱高吟,而正在演变成当代浙江大地上的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的雄浑交响。中华诗词文化便是其中的清新悦耳的高调旋律和文化灵魂。

二、山水诗是浙江诗路诗词的主要特征

中国的山水美和文化美是高度融合和统一的。山水美育山水诗,山水诗增山水美。山水诗是中国古典文坛里的一枝奇葩,闪耀着动人的文化光辉。大量的山水诗,汇集成万里江山的艺术画卷,形象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生活情趣,表现出浓浓的中国情愫。在中国诗词创作史上,以诗名世的作家,无山水之作很难形成诗人的完美形象。陶渊明、谢灵运、孟浩然、王维、杨万里、范成大等如此,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等也莫不如此,从而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传统山水意识。

谢灵运首开中国山水诗风。中国的山水诗主要起源于浙江的山水之间。这已是学术界的定论。山水为形,诗意为魂,古往今来的山水诗人的生花妙笔,妙造自然,使得浙江的山水诗与山水美交相辉映,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审美光彩。它写的是美的山川,里面有诗人的审美理想,还有巧妙的创造。因此,它往往比美的山川更美,给人提供的是独特的审美享受。

从自然山水到山水诗词,浙江诗路上的秀丽山水,吸引了历代众多诗人们的清歌高吟,留下了上万首诗词名篇,流淌出的是千年的山水诗路。浙东唐诗之路以曹娥江-剡溪-椒(灵)江这主线,钱塘江诗路以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兰溪江-婺江-衢江为主线,瓯江山水诗路以瓯江-大溪-龙泉溪为主线,大运河诗路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为主线,四条以水为主的诗路沿线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秀美的自然山水风光。

从目前各地收集整理的历代诗路沿线的诗词选本看,收集的诗词作品多数属于山水诗的范畴。以瓯江山水诗路为例,瓯江一路山水蜿蜒,风光奇丽,自南朝谢灵运就已留下不少山水名篇,至后来,唐宋诗人如李白、孟浩然、刘长卿、苏轼、秦观、陆游以及明清的大批诗人都对瓯江一带留下了许多山水诗篇。更有当代丽水诗人作品有七成以上是赞美自已家乡的山水诗作。如在中华诗词研究院易行先生主编的《绿水青山集》中,无论是收录古代诗词中,还是当代诗人的作品中,基本上都属于山水诗一类。从古诗词来分析,比较集中的有描写石门洞、仙都、南明山、万象山等景点的诗词。现代诗词作品中则对丽水范围内的好山好水几乎都有所涉及。特别是丽水诗坛领袖人物叶志深的《金生丽水》诗集的380多首诗词中,约有80%的作品是写丽水的山水。习近平总书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时讲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也就是说,丽水本身在绿水青山方面得天独厚、资源禀赋特征鲜明,所以是“尤为如此”,而这本诗集便是生动的注脚。

三、突出诗词文化元素应成为浙江诗路文化带建设的核心要素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的体会是,绿水青山首先要成为画水诗山,才能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如果是恶水穷山,就无法转变为金山银山。文化层面的画水诗山和物质层面的金山银山是绿水青山的两个不同视角的表达。浙江的大花园建设规划,就是具体落实“两山”理念的实际行动。要把浙江的山水成为有诗情画意的绿水青山,成为既有风光、又有诗意的山水大花园,才能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如上已述,浙江诗路沿线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绿水青山之间有着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其中历代流传下来的诗词成千上万,为浙江大地上留下了四条诗路。

诗中有文脉、诗中有乡愁、诗中有国魂。当前要打造诗路文化带,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投入,但首先要突出中华诗词这一文化灵魂,要把诗词元素作为文化带建设的核心文化要素进行融入和提升。

一是诗路沿线各地要收集整理当地历代诗词作品,研究诗人行迹、诗路遗存、诗词特色、文献校注等等,深入挖掘传统诗词文化的时代价值,并充分地运用到诗路的建设和宣传之中。比如可精选出最能反映当地特点的诗词名篇和诗句。如李白写剡溪的“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白居易写杭州的“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苏轼写桐庐的“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秦观写处州的“山路雨添花,花动一城春色”等等,作为当地旅游宣传的广告语。

二是组织当代诗人创作新时代的诗路诗词楹联作品,与古代诗词一起点缀诗路沿线景区和城市乡村,突出诗路的诗词文化韵味。诗路沿线有近百个历史文化名镇,上千个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可以让诗词充分地融入其中的村景村貌,成为风貌各异、别具风采的诗意栖居之地,提升美丽乡村的文化品位。

三是在诗路景观如诗路主题公园、景区的打造中突出诗意表达。让一些名篇、诗句应景在美丽风光之中,使游客在饱览风景之美的同时,也享受中华诗词之美,提高景区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可以组织动员诗词组织进行诗词采风创作活动和征诗比赛活动,为诗路风光和景观进行诗词创作,留下新时代的“唐诗宋词”,丰富诗路上的诗词名篇。2014年丽水人民政府与中华诗词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梦想 美丽丽水”全国诗词大赛,收到16000多首诗词,极大地丰富了瓯江山水诗路上的诗词作品,也为瓯江诗路文化带的诗意表达提供了坚实基础。

四是挖掘研究保护和利用当地包括诗词在内的文化遗产,修复、新建与诗路相关历史街区、古建筑、古迹遗址等等。最大程度保持诗路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在发掘文化古迹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收集发掘相关诗词楹联作品。大凡古寺观、古塔、古桥、古书院、宗祠家庙、古纤道、古渡口历代都会留下一些诗人雅士的吟诵诗词和楹联作品,或见之于当地文献、或残存于田野乡间、或流传于民间传说。这些都是诗路文化建设的宝贵文化财富,应当在打造诗路文化带时让其重新闪现夺目光彩。

四、开展群众性的 “诗词之乡” 创建活动应作为浙江诗路文化带建设的传统优秀文化普及工程

浙江的诗路建设除了加快外在物化形象上的建设之外,更需要诗词文化的普及活动来夯实诗路内在的文化基础,突显其文化的特性。诗路文化带不能仅仅依靠文化景观设施的建造来实现,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条有群众广泛参与其中的传统文化特别是诗词文化之路。诗路上要有诗人的当代吟唱、诗路上要有诗词文化的民间洋溢。

开展行之有效的“诗词之乡”创建活动是打造浙江诗路文化带的群众性基础。诗路沿线所在的市县、乡镇,应该成为“诗词之乡”,把传承发展中华诗词文化作为当地文化建设的重要文化工程来抓,把 “诗词之乡”作为当地文化名片来打造。

中华诗词学会从1995年起,为适应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在中宣部的支持下,按照 “着眼国民诗教,着手校园诗教,着力社会诗教”的思路,开展了“中华诗词之乡”的创建活动。至今,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努力推动,在全国各省已有了26个中华诗词之市、270个中华诗词之乡,368个中华诗教先进单位。浙江目前有5个中华诗词之乡、16个中华诗教先进单位,有省级诗词之乡和诗教先进单位近100家。全国性的“诗词之乡”创建活动,促进了诗词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华诗词事业由复兴走向繁荣的生动局面。

诗词之乡的创建活动主要是诗词普及的“五进”。各地诗词文化普及的经验证明:诗词进机关,特别是率先进入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可以通过示范、引领,推动诗词普及,开创当地诗教工作新局面。诗词进企业,可以使诗词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发挥文化的凝魂聚气作用,既促进企业文化繁荣,又促进经济效益提升。诗词进乡镇、进农村,可以使诗词文化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乡风民俗改变,使农民美好生活提升文化品位,使农村文化生态得到有效改善。诗词进社区则为市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增添诗情画意,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诗词进景区,更为景区美丽的自然风光,注入诗词文化内涵,使景区文化更加典雅、厚重,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促进旅游事业发展。通过“诗词五进”,让诗路建设全方位地得以落地,成为中华诗词的普及之路、繁荣之路。

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在去年省里提出诗路文化带建设的任务后,积极投入其中,推动诗词之乡在诗路沿线的“诗词之乡”的创建工作。特别是与杭州市拥江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紧密合作,参与钱塘江诗路文化带的建设,联合制定下发《杭州市创建“浙江省诗词之乡”申报办法》,两家共同组织指导诗词之乡创建工作,推动钱塘江沿线重点城市、乡镇的诗词文化的普及活动。去年淳安、桐庐两个县和萧山义桥、建德梅城、富阳新登、桐庐分水、淳安姜家等乡镇成功创建“浙江省诗词之乡”,各地十多家学校、机关、企业创建“诗教先进单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今年又有一批乡镇和单位进行创建活动。诗词之乡的创建,推动了杭州市拥江发展重大战略的落地实施,促进了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一川如画、两岸诗和、三美天下”的形成。

在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四条诗路文化带涉及的县(市、区),还提出了创建42个诗路名镇和一批诗韵古村的规划。这些地方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诗词文化是如今发展的宝贵财富。上述沿线各地政府应积极开展以创建“诗词之乡”为载体,深挖文化的魅力,获得当地发展的持久动力。而各地诗词社团组织应该主动与当地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合作推动开展“诗词之乡”,这应该作为各地诗词社团积极参与诗路建设的重点工作。各地诗词社团主动要向当地政府部门宣传介绍“诗词之乡”创建活动情况,主动在中小学校、乡镇、企业和机关单位开展诗词文化普及工作,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各种诗词文化活动中来。按诗词之乡的创建标准,组织诗社并开展活动,编写诗词刊物,形成诗词文化氛围,为诗路文化带建设做些实实在在的基础工作。

五、浙江诗词社团应成为浙江诗路文化带建设的有生力量

浙江诗路文化带建设是一项宏大的政府工程。从最初民间研究人士先后提出浙东唐诗之路、唐诗西路等概念不久,一些沿线当地政府即积极支持并上升到政府行为。2018年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四条诗路文化带建设以后,从省级有关部门到各地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已作为文化浙江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进行推进。从发展规划到建设景区,都由政府主导、实施,浙江诗路文化带的建设开始进入一个全力推进的阶段。

作为中华诗词创作和研究的社会组织,浙江省各地的诗词学会(协会)、诗社等社会团体本是繁荣中华诗词文化的响应者、支持者和推动者,目前普遍参与到了浙江诗路建设的一些具体工作之中,提供参谋咨询、古诗词收集研究、诗词创作、组织诗词文化活动、推动诗词之乡创建等等,成为诗路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专业队伍和有生力量。如丽水市诗词楹联学会近年来以独具的慧眼、十足的底气,公开提出和推行“瓯江诗派”的概念,组织广大会员创作了大量咏颂瓯江山水的当代诗词,深度融合了省市党委政府打造瓯江山水诗路的要求,为瓯江山水诗路建设作出了贡献,也为浙江诗路沿线各诗词社团作出了榜样。

我们看到,各地政府在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诗路建设的过程中,有如丽水市那样注重发挥当地诗词社团的优势作用,但也有不少地方没有注意发挥当地诗词社团的专业特长。个中的主要原因还是诗词社团不够主动,自身组织活动能力和创作研究能力不足,没能在当地的文化建设中产生影响。

如何紧紧抓住浙江诗路建设的大好契机,积极主动发挥诗词社团在诗路建设中的作用,除了上述组织推动各地政府开展“诗词之乡”创建和机关学校农村企业开展“诗教先进单位”创建之外,笔者认为有几项重点工作可做:

1、组织开展诗路采风活动,依靠当地诗人诗词爱好者,创作诗词作品,让诗词文化走进农村、企业、社区、学校、机关、景区。也可利用诗词社团之间的联系,邀请省内外诗人名家采风,提升当地诗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主动开展或参与当地诗路的研究。联系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及社会力量,收集研究成果,提出诗路建设的建议。相对浙东唐诗之路,其他三条诗路的研究成果还不多,研究的任务还很重。

3、开展和参与诗路文化活动。如开展诗词文化的培训讲座,参与组织诗路建设的研讨会、高峰论坛、对话会等,参与组织诗路文化节、诗词大会、诗词比赛等等。

4、主动宣传推介当地诗路文化。编辑出版有关当地古今诗词选集。利用社团自已的刊物、网站、公众号等进行宣传诗路活动,刊发诗作和研究文章。积极利用主流新闻媒体进行宣传。

5、主动参与诗路景观的建设。对当地的诗路公园、场馆、景区等景观建筑工程以及诗路沿线上的重点诗词乡镇建设,参与对总体设计思路、具体景物安排,特别是诗词楹联内容的选择布置施工,进行建议、指导、纠误。目前,令人担忧的是在当前景区建设、包括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中所建(修复)的亭台楼阁、古民居上所撰写的楹联错误比比皆是,应引起当地政府旅游文化和建设部门的重度重视。我们不能一边在建设诗路景观文化,一边在制造诗词文化次品,让最有文化的地方留下文化建设的遗憾。建议各地在建设相关景观时由诗词专家和诗词社团提前把关。

2019年9月20日

关闭窗口

中华诗教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区东区学正街66号 邮编:310018 联系电话:0571-86928238  浙ICP备09058249号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