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教网
 首页  诗教理论  诗教经验  诗词资料  诗界瞭望  诗乡诗教  关于我们  校园主站 
当代诗词
当前位置: 首页>>诗教理论>>正文
郑欣淼:对于杭州建设诗词之都的感想与建议
2015-04-13 14:48 中华诗教  中华诗教促进中心

对于杭州建设诗词之都的感想与建议

郑欣淼

首先祝贺杭州诗歌节的举办。在说杭州诗歌前,我想先谈谈对杭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印象。这是因为我多年来在文物博物馆系统工作,与杭州的同行来往较多,同时我认为这与诗歌发展也是有关的。

杭州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史脉悠远,文化炽盛。我20世纪末在国家文物局工作,曾考察过被誉为“中华文明之光”的良渚文化遗址,受到很大震憾,这儿出土的玉琮,清宫也有收藏,只是乾隆皇帝不知它的用途。杭州修雷锋塔,找到了我,我开会协调,通过了方案,圆了杭州人的一个梦。胡雪岩故居修复,投入2700万元,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大数目。后来的西湖申遗、西溪恢复、南宋遗址保护等,都是杭州的大手笔。由《西湖通史》、《西湖全书》和《西湖文献集成》等系列图书组成的大型《西湖丛书》的整理出版,是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姐妹篇。2011年,西湖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杭州的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可贵的是,杭州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结合了起来,使人们享受到了好处。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这一年我曾受王国平同志邀请,还专门来杭州游西湖、看西溪。

以上都是看得见的物质文化遗产,它们见证了、记录了杭州的历史与发展,但杭州的文化遗产不止这些,现在杭州市又提出并强调杭州的另一重要身份——诗词之都,认识到诗词传统也是杭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独特的文化资源,这是符合实际的。杭州为人文渊薮,自古就以其独特的山水风情吸引着历代的仁人志士和文人骚客,唐、五代和北宋是杭州和西湖得到相继开发并开始名著天下的时候,同时也出现了诗歌艺术的高峰,尤以白居易、林逋、苏轼三位咏西湖的诗歌作品为最。明清两代,更是杭州诗词发展的黄金时代,在中国诗词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人们印象里,一说到杭州说到西湖,总会浮现出与之有关的一些诗歌来。

杭州市对于本地诗歌传统的重视,我想不仅因为这些诗歌积累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杭州城市发展、形象塑造过程中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它对于今天的城市文化生态建设、在市场化大潮中抚慰人们的心灵、保持精神世界的平衡发展,所具有积极的意义,即是说诗歌对于城市品格的形成和市民的生活方式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文化建设既要抓有形的物质的东西,也要抓无形的精神的方面。诗歌的力量,是无形的,是精神的,但作用却是巨大的、长远的。因此杭州市提出建设(我不大赞成用“打造”一词)诗词之都,举办诗歌节,我认为很好,很有意义。

诗歌节对于引发社会影响、强化诗歌氛围、推动诗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每年也只能办一次。建设诗词之都,是一个需要不断持续努力的任务。对此,我谈几点感想和建议:

一、认真整理、研究杭州的古代诗歌文化遗产。

历史上有关杭州的诗词十分丰富。前人已做了许多工作,例如,《国朝杭郡诗辑》,以3178卷的篇幅,前后搜罗了自顺治迄光绪年间杭州府诗人共计7937,其中绝大多数为杭州府本地诗人,极少数为“寓居”杭州人士,时间跨度很长,数量十分庞大。但对清代以前的诗词的搜集整理,仍有待于继续努力。即使是清代的诗词,也需要下功夫整理。以西溪为例,诗词自晚唐才见滥觞,明末开始繁荣,清代达到极盛,涌现出许多大型组诗或专书、专集、专卷等。浙江大学朱则杰、周末飞在《清代杭州西溪诗词鸟瞰》(《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一文中,按照时间脉络,对清代西溪诗词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线索作了检阅,作者指出:“整个清代西溪诗词的作家,至少达数百人。其作品总数,更加无法估算。”从保存文献的需要出发,历史上有关杭州的诗词,都应该认真搜寻整理。

整理诗词文献还要重视研究。研究这些诗词,探索诗词中的故事,对于杭州历史文化当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尤其是会了解许多生动具体的细节。例如清代康熙皇帝南巡5次到杭州、乾隆皇帝6次到杭州,都写有西湖、西溪的诗,并有大臣的赋和,对此进行研究,无疑是有意义的。故宫博物院已设立了清代帝王南巡的研究课题。

二、重视诗歌创作,加强诗歌教育

要在继承诗词遗产的基础上繁荣当前的诗歌创作。这包括旧体诗词与新体诗歌。可以探寻促进创作的多种方式。例如,倡导成立诗社、词社就是其中一种。本次诗歌节的邀请函就讲了南宋时杭州诗社之多,引用了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所载:“文士有西湖诗社,此乃行都缙绅之士及四方流寓儒人,寄兴适情赋咏,脍炙人口,流传四方,非其它社集之比”。杭州从明代起就是全国结社的中心。吴庆坻在《蕉廊脞录》中记载:“吾杭自明季张右民与龙门诸子创‘登楼社’,而‘西湖八社’、‘西冷十子’继之。”接着又说到清代的“孤山五老会”、"北门四子”、“驾山盟十六子”、“南屏吟社”、“湖南诗社”、“潜园吟社”、“东轩吟社”、“秋鸿馆诗社”、“铁华吟社”等等。(吴庆坻《蕉廊脞录》卷三“杭州诸诗社”,《中华书局》19903月第1版,第96页。)清代西溪女子“蕉园诗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诗人社团。杭州依山傍湖,其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非常适合举行集会,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来此唱和吟咏。诗社是诗人定期聚会作诗吟咏而结成的社团,反映着一定的审美倾向、诗学观念,有利于多样化诗词创作风格特点的形成。现在全国已有一些大学或团体以及民间成立了一批多种类型的诗歌社团,有的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农民也成立诗社,湖南省沅江市三眼堂镇就有7个诗社。杭州有诗社传统,适应新的需要,成立新的不同形式的诗社、词社,坚持活动,相信会有所成就的。

当然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诗人。重要的工作还是优秀的传统诗词的学习传承。流传至今的大量古代诗词包括现当代优秀诗词,蕴含着我们民族的基因,需要坚持“诗教”工作。诗词教育重形象、意境、含蓄,易诵易记,以其艺术感染力使人们从阅读、吟诵、鉴赏中,收到震撼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而且是持久的长远的效果。通过长期的多种方式的诗歌教育,使人们热爱自己的城市,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提高人文素质。

三、建议杭州市设立中国山水诗歌大赛奖——西湖诗歌奖。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种类,产生于魏晋时期,并在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至今不衰。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就是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人,浙江的许多山水曾是他吟咏的对象。白居易、苏轼等对西湖山水的吟唱,已成为千古名句,西湖山水也从此美甲天下。

“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说明了山水具有怡情养性的功能。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好的山水诗总是包含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今天倡导山水诗,对于珍爱人类生存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特殊的意义。西湖自身的魅力以及通过诗歌的传扬,已成为美好山水的典范,成为人人歆羡的诗意栖居的“人间天堂”。由杭州市设立中国山水诗大奖赛—西湖诗歌奖,吸引海内外诗歌爱好者参加,包括旧体诗词与新体诗,在每年杭州诗歌节时颁奖,这不仅使每年诗歌节有了一项固定的内容,而且会使更多的诗人关注杭州、关注西湖,其主题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本文系作者在首届杭州传统诗歌节上的发言)

关闭窗口

中华诗教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区东区学正街66号 邮编:310018 联系电话:0571-86928238  浙ICP备09058249号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