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教网
 首页  诗教理论  诗教经验  诗词资料  诗界瞭望  诗乡诗教  关于我们  校园主站 
当代诗词
当前位置: 首页>>诗教理论>>正文
应丽卿:诗教与和谐社会——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谈起
2006-10-14 15:57 作者:应丽卿  来源:中华诗教网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谈起

应丽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世纪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长期以来,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自然科学求真、社会科学求善、人文科学求美的分离。由于学科分类,对不同价值进行取舍,不符合人性对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追求。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单个人的和谐发展为前提,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观照视野出发,我们将发现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与危机源于人文精神的缺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遇和出路在于人文精神的重拾。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必须重拾人文精神

一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社会科学,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人”。本人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学生对“如何成人”问题的思考应该具有反思的思维方式,饱有人文精神。缺乏人文精神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只能是空洞的说教。遗憾的是,这恰恰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普遍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关系到能否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新一代个体,达到人自身的和谐,并达到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大有可为,关键在于必须重拾人文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重拾人文精神,实际上就要求在以理服人的同时,能够以情感人。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灌输给学生的理论知识只有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教育才称得上成功。而情感既是理论认识转化为思想信念的催化剂,又是理论认识转化为实际行为的推进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该而且必须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感化和熏陶,提升学生境界。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重拾人文精神,实际上就要求将审美教育渗透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西方近代美育思想的先驱席勒早就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教只有转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从道德他律转向道德自律,教育才算完成。诚如席勒所言,审美启蒙是人性启蒙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自觉引入审美教育,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理想。

二、诗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拾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影视等文艺形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有效载体,使学生由欣赏而动情、由动情而移性。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诸多的文学艺术形式中,中华诗词具有它独特的地位。在我国,诗教传统源远流长。所谓“诗教”,本指《诗经》“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后来泛指诗歌的教育宗旨和功能。中国传统儒家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功能,实际上就是认为诗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的说法。所谓“诗言志”,是指诗的内容应是关乎修身德行、风俗礼教、治国政事的大道理、大是非;写诗、学诗以修身立德、教化风俗、经邦治国为最终目的。不难看出,诗自古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说到了 “诗”和“乐”一样,是教育的载体和形式。可以说,最初“诗”与“教”合而为一,诗以教为本,教以诗为式,故称“诗教”。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的分化,“诗”和“教”逐渐成为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独立的门类。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淡化了“诗”的色彩,日益走向理论化、逻辑化、抽象化。这种倾向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有效性。因此,我们呼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诗教的回归。

中华诗词之所以具有丰富的道德教化资源,就在于它是善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的自然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所强调的诗教之所以能将道德教化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就在于它是德育和美育的有机统一。诗教运用美的法则使人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通过诗教,使人形成审美情趣,同时产生道德认知。人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认知一旦契合就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道德认识、道德理想、道德信念也积极地向道德行为转化,并最终形成坚定的道德意志。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遗失了美的法则,缺乏美的内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得到的只有抽象、单调、枯燥等不良体验。学生因此而形成课程恐慌,教师则产生职业倦怠。理论知识应该获得它应有的审美形式,使教和学都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快乐,成为人们热情的追求。诗教具有独特的美的形式,必然能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代美学家 宗白华先生曾对诗作出定义: “诗的定义可以说是‘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底情绪中的意境’”。通过诗词,作者和读者之间产生情感的交流,意志的碰撞。诗词打开读者的情感闸门,触动读者的心灵深处,锻造读者的精神品格。金庸先生说:“所谓‘诗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熏陶,是一种启迪众生、学在民间的文化普及”。诗教的生命意义正在于通过引导人们读诗、写诗,唤起人们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促进人们理想人格的形成。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情感的润滑,不能达到以情感人的功效。教材的字里行间,教师的现身说法不能打动学生的情感。咄咄逼人的金科玉律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应该转变为对学生情感的激发,从学生的灵魂深处拨动心弦,从而打造学生的精神品格。清焦循在其《毛诗补疏序》中说,诗“不言理而言情,不务胜人,而务感人”。诗教具有强烈的感化功能,确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诗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拾人文精神中的具体运用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精英,担负着社会发展的重任。构建和谐社会,他们是中坚,是栋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是所有任课老师义不容辞的任务。

本文将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国传统儒家所强调的诗教进行了简单的对照,发现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弊病在于缺乏审美的形式,缺乏感化的力量。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诗教,也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美育和感化的运用,以达到用情感对人们进行美的熏陶的功效。任课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观念,对学生理论的传授,结合以美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机融合;诉诸于学生的理智,同时诉诸于学生的情感,将理性启示和情感激动紧密结合。

诗教理念的引入,要求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现有的教学内容往往被规定为抽象性、逻辑化的政治、思想道德理论。实际上,文学艺术作品往往是理论的形象表现或生动注脚,从文学艺术入手或与之结合往往使理论充满生气和活力。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哲学、道德问题的论述,多注意与文学艺术的结合。而当前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讲述中往往遗弃了这些绚丽的感性资源,变成苍白的理论说教。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丰富资源,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诗教理念的引入,要求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现有的教学形式往往局限于课堂内教师对学生的理论灌输。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与诗教理念格格不入。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教即是情教,即以情教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情感交流。教师应以健康的情感投入教学教育过程,使教与学之间的授受关系转变沟通关系,使学生能表达自我情感,能够直面真善美的真实情境,并通过引导作出行为选择。课堂的理论灌输必须辅之以案例教学、主题讲演、情境教学、热点讨论、社会实践等教学形式。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可以让学生朗读和摘抄优美的诗篇,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讨论,也可以定期邀请成功人士与学生畅谈人生经验,探讨人生哲理。在邓小平理论的授课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观摩有关邓小平以及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纪录片;也可以让学生自导自演相声、小品、话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伟人的英明睿智和不朽精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形式应是丰富多样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当前,高校以及任课教师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与实践各种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形式。

思想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相信诗教理念的引入,将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切实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能符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思想基础。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应丽卿)

关闭窗口

中华诗教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区东区学正街66号 邮编:310018 联系电话:0571-86928238  浙ICP备09058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