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人文品牌 走特色办学之路
邵 庆 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教育资源的紧缺状况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尤其是以培养高等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走特色办学之路,争取更高的报考率和就业率,将成为市场竞争环境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突出职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无疑是重要的。但是,职业教育也是“成人之道”的教育,职业教育同样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一个优秀的职业人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职业精神和健康人格基础上。因此,我院从1998年开始,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以校园诗教为突破口,高举人文品牌,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的办学模式。继而将“以诗教为特色的人文素质”从教育的一个侧面提升为学院办学的战略要素,走人文兴学的特色办学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声誉。
一、坚持诗教特色,不断拓展人文教育内涵
人文教育是一项持续性强、涉及面广、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要想取得实效,必须选择恰当的形式和抓手,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衡量,我们选择了依托古典诗词的诗教活动作为学院人文教育的突破口。正如教育部素质教育委员会主任、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所说的:“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无论是思想之含蓄、意境之深远、感情之充沛、语言之丰富、文字之凝炼、音韵之优美、风格之纷繁、体式之多姿、技艺之高超、流传之广泛、生命力之强大,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诗歌,无有能出其右者。”①
我院的诗教活动开始于1998年秋,以传统诗词创作培训班起步,继而组织“兴华诗社”,兴办社刊《兴华诗教》,影响和规模不断扩大。我院诗教工作一贯坚持创作和欣赏并重的方针,在学生欣赏和创作中,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使其不断吸收、积淀、发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年来一直将诗词创作列为全校性人文选修课,有相应的教学计划、稳定的师资、自编教材,有逐步完善、行之有效的诗词教学模式,有相对合理的考核标准,有稳定的教学秩序。近五年有一千多名学生参加诗词选修,创作并发表了数千首诗词作品。2003年6月,“兴华诗社”因特色鲜明、组织有序、活动丰富、成果丰硕,被浙江省教育厅授予浙江省高校优秀社团称号。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古典诗词这一古老的形式,在校园中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诗词这一形式,逐渐播洒进青年学子的心田,陶情审美、启智育灵、强中固本、内化自律,发挥着其它形式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除了坚持以诗歌创作为核心的诗教活动外,为了提高诗教的影响力和覆盖率,适应青年学生兴趣广泛、喜新好奇的年龄特征。我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诗教和人文教育的新载体,形成了“以诗教为特色,兼容书画,并蓄史哲”的全方位格局,大大地拓展了诗教活动的内涵,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名人效应的人文专题讲座,融诗、书、画、音乐为一体的吟诵晚会,将杭州西湖周边的人文景观作为人文素质教育活教材的人文之旅活动。更具首创意义的是投资建设“兴华诗教网”,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总之,多种媒介和载体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事实证明,我院的校园诗教起步较早,发展稳健,不断进取,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整合各类资源 打造人文品牌
诗教既是传播传统文化,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学院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教取得明显实效后,学院及时作出“以诗教为突破口,利用各种载体,整合各类资源,积极向社会渗透,努力塑造学院人文品牌“的战略部署,使我院的诗教工作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人文品牌得以传播和确立。
《兴华诗教》报是诗教的主要阵地,也是直接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兴华诗教》对开4版季刊,至今已连续编印至第21期,每期可容纳150名左右的作者近300首传统诗词和各地近七、八千字的诗教经验和事迹文章。稿源逐渐扩展到全国和省内数十市、县,并使每期都有一定数量的名家名作。保持一定的发行数量也是增加社会影响的重要途径。《兴华诗教》每期印量保持在4000份左右,其中三分之二外发,发行面遍及省内各市、县的教育、诗词界,与各省、市的主要诗词组织保持交流关系。《兴华诗教》已经成为全国诗教信息和经验交流的一个平台,发挥着宣传和推动全国校园诗教的作用。
公开编写出版教材是建设人文品牌的重要载体。诗教开始之初,深感没有合适的简明教材,我院就十分注重教材建设,首先编写诗词创作培训简易讲义,经过多年的使用修订,《中华诗词曲联简明教程》于2002年4月由浙江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诸多省市的诗教单位及诗词爱好者踊跃订购,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3年9月浙江省大学生素质教育委员会高职分会确定由我院牵头主编《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列入我省首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丛书(六本)之一,于2004年9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向全国发行,并被省高教学会列为高职、高专重点教材和素质教育读本向省内各高校推荐。教材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本校诗教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学院人文品牌的建设。
2002
年4月22日
,中华诗词学会首届“诗词之乡”和“诗教先进单位”经验交流会在我院召开,是我院人文品牌建设的重大突破。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锲,教育部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杨叔子院士,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副会长梁东、著名专家学者刘征、蔡厚示、袁第锐等社会名流,全国33家诗教先进单位,84人出席了会议。在大会上,我院被授予诗词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为期五天的全国诗教会议的成功举办,受到了上级领导、与会代表及新闻媒体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众多的诗坛前辈、诗教同行和省市有关领导莅临我院指导工作,不仅提高了学院的品位,增加了我院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而且与会专家学者还对我院专业设置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拓宽了学院发展领域,为把我院建设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院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浙江日报》、《钱江晚报》、《联谊报》、《中华诗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政工月谈》等报刊杂志对我院“以诗教为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报道,学院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正如在2003年南京全国校园诗教经验交流会会上梁东副会长在报告中所说的:“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他们强化一个理念,组织三个课堂,实现一个品牌的实践,值得关注。……无形的增值是,提高了师生的人文素养和潜质,培养了诗教骨干,带动了其他人文学科的建设,乃至催生了新的专业,形成了特色校园文化,打造了人文兴学的品牌。总的是学校知名度迅速攀升。”②
2003年下半年,浙江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组对全省的高职院校进行了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估,专家组在评估结论中指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崇尚与推广人文素质教育,强调‘做事’与‘做人’的协调统一,初步形成了以诗教为特色,兼容诗、书、画,并蓄文、史、哲的人文教育体系,并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科技文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经专家组讨论,同意人文素质教育为该校的特色项目。”专家组的评估结论,标志着我院人文素质教育品牌已初步形成,并达到教育行政管理的认可。
三、服务发展战略,探索人文兴学之路
学院的任何工作都必须围绕学院的中心任务,服务于长远的发展大局,所谓“有作为才有地位”。在长期的诗教工作中,我们注重求真务实,一方面,围绕学院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利用开展诗教的有利条件,推动和参与“以诗教为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品牌建设,突显学院的竞争优势,摆正自己的工作地位。事实表明,通过积极的诗教活动,报道、宣传其丰硕的活动成果,对学院社会知名度的提升与品牌的确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社会对学院的认知度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也相应提升。据统计,近四年来,学院招生分数线逐步跃升为浙江省同类学校前三名,生源的数量与质量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0%以上,名列高职院校前列。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不能全部归功于人文教育的功效,但学院有今天的发展,诗教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贡献是不可否定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进一步将诗教工作与人文兴学、创建新专业相结合。在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的建议下,2003年我院成功创设了全国首个“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将我院的经济类办学优势与人文特色有机结合,培养首批文化艺术品产业经纪人。该专业开设以来,即为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提升了我院的社会知名度。由上可见,诗教和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我院办学、兴学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它以其鲜明的特色与独到的贡献获得了学院内外的肯定与尊重,也自然而然地谋取了它持续发展的空间。
在中央大力提倡“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宏观背景下,校园诗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校园诗教的不断深入,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问题。我们将坚定“上下求索”的意志,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努力使传统诗教在新时代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注解:
①《中华诗词》杂志社主编 《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近大学校园》 《全国第十二届中华诗词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9月 第1页
② 梁 东《诗教—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一期第15页
参考文献:
1、杨叔子 《经典需诵读 诗教应先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一期第1页
2、梁 东《诗教—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一期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