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教网
 首页  诗教理论  诗教经验  诗词资料  诗界瞭望  诗乡诗教  关于我们  校园主站 
当代诗词
当前位置: 首页>>诗教理论>>正文
浅谈中华诗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06-09-20 16:16 郭星明 

浅谈中华诗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数千年的中华诗词所不断传承和反复唤醒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源远流长,自春秋时期的诗三百以来,三千多年的诗词文脉一直没有割断过。如果往更早追溯,诗歌的起源可以起自于先民们结绳记事文明初期的劳动,鲁迅先生曾说过:“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动,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专门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字,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门外文谈·不识字的作家》)可以说,诗是各种文学样式中最古老、最成熟、影响最为深广的一种文学样式,是其他各种文学样式的始祖。

在华夏文明历史的长河中,从最早的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发展到后来的五言、七言古诗,再发展到后来的杂言诗、格律诗,以至当代的新体诗;从以诗经为代表的春秋先秦文化,发展到楚辞,发展到两汉乐府,再经唐诗、宋词、元曲,再经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而形成的哲理诗、朦胧诗、言情诗;从最早的诗歌一枝独秀,到与春秋笔法,战国策论、先秦散文、汉代骈赋、魏晋文章、宋元杂剧、明清小说以及近现代各种文学样式交相辉映的时代;中华诗词始终没有中断过,并不断地发展着,她始终和其他的文学样式相融相通,相辅相成,互为引鉴,互为印证,是文学发展史中的一根主线。如果说,数千年华夏文明积淀所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巨大文化宝库的话,那么诗歌就是这个宝库的皇冠,而中华诗词更是这个皇冠上的明珠!

中华诗词发展的历史也始终和中华民族数千年奋斗和前进的足迹相伴随。诗歌从最早的反映先民生活和劳作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到孔子提出的诗可以“兴、观、群、怨”,强调诗歌对于人的激发和鼓舞作用,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映作用,对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团结、沟通和共鸣作用,对于不良时政的批评和揭露作用。从数千年来浩如烟海的诗词作品以及精彩纷呈的诗词流派来看,整部诗史即是一部中华民族奋斗史的一个缩影。从最早的通过诗经反映周代和春秋时期人们感情生活和政治生活;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突出现实主义特色的汉乐府民歌;到建安时期,这种特色更加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以曹操《蒿里行》、《龟虽寿》为代表的诗歌“悯时悼乱,歌志述志”,体现了“沉雄峻爽”的格调;唐朝的诗歌更是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诗的时代,除了在诗歌格律方面突出的成就以外,众多的诗人如璀璨的群星闪耀在这个时代的星空中,其中以浪漫主义诗仙李白、现实主义诗圣杜甫为杰出代表的诗人用自己的饱满笔触为我们留下了唐朝这个伟大朝代由盛而衰的整部诗史,这个时期所涌现出来的“边塞诗派”、“田园诗派”、“韦(应物)刘(长卿)诗派”、“韩孟诗派”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宋词则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个诗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同于以往齐言诗的长短句词体,但更重要的是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词派,革新诗文,以文为词,在词中直抒慷慨悲壮的爱国热情,而以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为代表的婉约词派则继承了南唐花间词派传统的委婉、绮丽的词风,他们的笔触则更多地反映了宋朝政府积弱的社会政治;元明清以后,虽然戏剧、小说等其他的文学式样开始蓬勃发展,但诗词曲依然在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风情方面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如元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而元末萨都剌在南京城上登临吊古,缅怀往事的词句尤近苏辛风格:“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明清时期的王世贞、陈子龙、顾炎武都曾留下托古讽今,反映时政的诗句,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与之同一时代的龚自珍所写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均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刚正不阿和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它提倡白话文,强调用新体诗写作,但它并没有在诗歌创作上割断数千年以来形成的文化传承关系,事实上也割不断这种传承关系,这从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作品和人物可以看出,那一时期的诗歌虽然在体例上更加提倡自由,但它依然追求声律流畅和音韵之美,依然追求对仗修饰和兴比手法之美,依然追求含蓄和意象之美,另外,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刘半农等著名诗人所流传后世的作品中,也既有气势磅礴的新体诗歌,如郭沫若的《女神》,也有格律工整的格律诗(词),如郭沫若的《满江红》词,鲁迅的许多诗词等,这些诗歌诗词作品作为中华诗词文化的新发展依然起到了与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作用;到建国前后,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陈毅、叶剑英等为代表的诗人及其作品更是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唤起民众,激励人,引导人,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江泽民曾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许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括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中华诗词千年来所形成的教化作用和经世致用功不可殁

对中华诗词漫长的历程进行回顾的重要目的是想说明她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与人类文明紧紧相随的显著特征。这种特征并不象武器和生产工具那样直接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和更替,她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情绪、志向、抱负等等的价值取向,进而产生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动力,这就是中华诗词的教化作用。《诗经》的教化作用兴于周,大盛于汉,先人说“温柔敦厚,《诗》教也”,儒家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其思想核心“仁”和“礼”的目标。中华诗词学会的梁东先生撰文指出:“中华诗词千百年来,如甘甜的乳汁,无声的细雨滋润着生生息息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九死而不僵,千击而不溃,历史没有中断,民族没有灭亡,艰苦卓绝,继绝存亡,诗教的传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诗言志,词抒情。诗词最早的教化作用是通过“诗言志”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毛诗序》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先秦时代,志和情有着不同的含义,“志”着重指有关德行、政事、治国、修身、礼教之类的内容,它与个人的喜怒哀乐、穷通得失、一己之感是有区别的。诗言志是指诗的内容直接关涉到社会兴衰、政治明暗、风尚优劣和道德良莠之“大道”,学诗、写诗应当表达经邦治国、教化风俗、立德立身的态度和倾向,使诗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随着社会发展和诗歌本身的演变,诗词所表示的内容由“志”延伸到了“情”,个人的离愁别恨、触物感兴、荣辱得失,都可被视作诗歌的抒情内容。“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唐孔颖达),言志和抒情的同一是诗词由单纯的社会教化和功利作用向注重人性,强调时代风云和个人际遇的紧密交织,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及互动的作用。

华夏文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各种文学样式有了长足的发展,诗论和文论也有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继诗言志,词抒情以后,文起百代之衰的唐朝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思想,揭示了用“文学”这种形式去表明“思想内容”这个道。白居易更是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在他的《新乐府序》中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北宋与范仲淹、欧阳修同时代的李觏提出“文以经世致用为贵”,大力推进诗文革新运动。、豪放派词人苏东坡、辛弃疾将诗文革新运动引向词坛,“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几乎“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拓展了词的意境,词风健康广阔,慷慨悲壮,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和束缚,成为一代词宗。诗词和文都属于文学体裁中的一种,诗和词更是一种“美文”,因此,我们在谈到“诗言志,词抒情,文载道”时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对待,纵观千百年来诗词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诗词照样可以,也应该载道,可以也应该经世致用。诗词中众多的传世名篇,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一些革命家和伟人的诗词作品,或直抒胸臆,或直陈时政,或反映时代,无不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社会内容,相比较而言,一些无病呻吟式的低吟浅唱,则因为它没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少与时代合拍和共鸣,因而往往被束之高阁,鲜为后人所知。毛泽东在答友人诗中说:“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就以诗的语言明白地告诫后人,人们在言为心声的时候,一定要将自己放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去思考,不切实际的空想和牢骚是毫无益处的。

三、将中华诗教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是诗词的教化作用和经世致用作用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

校园文化是学校校园内所有活动的总和,除学术文化以外,还包括校园风气,校园环境,校园内各类社团活动与师生日常生活等,其核心是校园内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与精神面貌。在校园文化中,学生是文体,校园是主要活动空间,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主要指导思想就是应当明确地告诉学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鄙视什么,培养什么,改进什么,这种带有明显行为规范和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建设内容与中华诗词的教化作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与枯燥的道德戒律和法律条文等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不同,中华诗教将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丑恶的鄙夷,寓于生动活泼的意象之中,诗词作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音乐美、意境美、含蓄美、风格美,或豪放,或婉约,是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所难以替代的。中华诗词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先人的睿智慎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昭示了“自强不息”、“不断探索”的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达了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的气概,而明朝于谦的“石灰吟”诗写出了“为人刚正不阿”人生气节。

是否自觉地通过欣赏和创作中华诗词以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修养是考量当代校园大学生文野之分、博陋之分、雅俗之分、断续之分、静躁之分和亲疏之分的试金石。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光辉代表,江泽民说:“中华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了解中华诗词与否是体现当代大学生有别于山村野夫,孤陋寡闻,俗不可耐的显著标志,是担当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中温故知新,继往开来历史使命的显著标志,是当代大学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显著标志,是当代大学生以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和谐社会为己任的显著标志。

突出中华诗教在当代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作用的同时,要重视诗词欣赏和诗词创作并重。一方面,中华诗词要不断地发展壮大,继续发挥她在民族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单纯依靠诵读和欣赏几首所谓的传世名作,这种脱离创作而进行的单纯欣赏会逐渐导致中华诗词文化走向没落,最终成为考古学家的一个课题,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文化的发达,当今的社会更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华诗词应当在新的时代焕发出蓬勃的青春与活力,继续写当代人的情感,写当代人的事迹,写当代人的豪迈,创作出丝毫不逊于唐诗宋词的伟大作品来,涌现出无愧于时代的新的诗词创作流派来。

当代中华诗词创作中,特别是校园诗教提倡的诗词习作中,一定要重视诗词的经世致用特点,当今新人诗词创作中,除流于形式,不合格律等弊病外,无病呻吟般的低吟浅唱,低级趣味肉麻吹揍式的相互酬答,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当代大学校园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的诗词创作,包括校园诗教中的习作,应当和别的文学作品一样,讴歌我们的光辉的时代,讴歌我们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讴歌我们身边的劳动模范,讴歌和纪念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讴歌我们美丽的校园和师生的情谊,同时也应当以诗词为武器,鞭笞社会上和校园内一些不良的现象,一些假丑恶的行为。可以相信,如果我们的校园文化中切切实实地去做了这些事情,那么,我们就可以形成一大批具有鲜明校园特色的、积极向上的诗词美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些校园诗词的交流,互动和提高,也一定会形成具有我们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相当影响的当代“校园诗派”!

四、在当代校园文化建设中关于中华诗词创作的几点探索实践

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毫无疑问也应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我一直将诗词的教化作用和经世致用作用体现并落实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当我和同学们进行沟通的时候,我会情不自禁的引用先人的诗句和名篇,并声情并茂朗诵给同学们听,和他们讲述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比如讲到希望同学们文理并重的时候,我会引用南宋陆游诗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军舆图有感》);当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时,我又会吟诵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当要求同学们不要擅自去钱江边观潮时,我又会引用毛泽东诗句“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群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还。”描写钱江涌潮惊人的气势;当希望男女同学妥善处理好爱情与学业、事业的关系时,我又会吟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今年起,我担任了班主任的工作,我更要将中华诗词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到班级文化建设、寝室文化建设中去,为校园建设再出一份力。

除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重视诗词的教化作用外,我更重视直接以诗词为工具,经世致用,与同学进行诗的交流和沟通。进入学院三年多来,紧紧依靠学院的兴华诗社,注重联系诗社社会员这一群体,想同学之所想,念同学之所念,紧跟时代,贴近生活,力戒浮夸和呻吟,创作和交流了相当一些诗句词章,在校园建设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试从若干有代表性的方面举例说明。

首先,我根据我对中华诗词创作与欣赏的看法,以诗论诗,写下了《中青年诗词研讨有作》,以诗的语言表达了我的观点。

拔地巾峰钟紫气,浙东骚客会前川。诗词风骨宗唐宋,格律文心法圣贤。山爱奇姿平间仄,水怜倒影偶成骈。华章总在推敲后,雅韵关时是胜篇。

其次,我所带的第一届专业毕业生毕业,其中有一位是兴华诗社社员,他当时在实习时表现出一些情绪的躁动,我察觉后当晚就以诗的方式题赠他一首,希望他能够正确对待学业、就业和择业。

学子高吟毕业歌,书生意气付蹉跎。庭前笑播春风籽,垄上喜收秋日禾。王屋愚公变陵谷,珠峰壮士陟嵯峨。弛张二道宜调节,遣尽牢骚欢乐多。

其三,我带的计算机专业班中有一个班同时有多名兴华诗社社员,其中还有二名诗社骨干,我就邀请他们进行诗社雅集。集间相互交流学诗体会,并填词《菩萨蛮》一首。

谈仙岭下云波诡,雾笼翠嶂烟笼水。细雨点寒鸥,亭亭白鹭洲。风生诗意起,一阙前村里。空谷袅余音,湖山且放吟。

其四,2004910日,正是我到学院执教第二年的教师节,我收到了班上同学的一个贺卡,我浮想联翩,答谢诗作一首。

来执教鞭方二载,芬芳桃李满庭前。新芽灼灼才情炽,华盖亭亭意气翩。孟母邻边能植栋,谢家树下正宜兰。年年识得花相似,少长同修劝学篇。

校园是社会和时代的一个缩影,因此,校园诗作也应该反映时代,反映社会,在近几年中,先后创作了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反法西斯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中华诗教促进中心成立等重大事件的诗作,以作校园诗作之别篇。

一从百色剑初磨,壮阔人生写浩歌。经略太行秋月冷,挥戈大别夏云多。沉浮更识忠臣在,真谬唯推实践何。富庶江山今正是,东风激水泛春波。

悠悠甲子两重天,铁血狂飚忆旧年。旷野山河陈剑戟,田园闾巷失人烟。石头城下冤魂怒,诺曼底前盟旅坚。决战正邪由此后,东西南北入新篇。

热土江西血染红,仁人志士亦英雄。皖南星陷奇冤地,赣水云开别样中。道是清贫唯本色,敢凭奋斗作先锋。虔诚此行欲何往?学取真经谋大同。

诗风雄两浙,雅客会钱塘。研习梳文理,交流话滥觞。谆谆师德厚,漫漫学心长。吟唱兰窗下,高朋索句忙。

以上的诗作全都是率性真为,不需要任何的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写的都是身边的人和事,是我的真性情,真事物。当然,教学工作之余,也写一些和同事们徜徉于山水之间的趣人趣事,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如和系里的同事去仙居度假得诗一首。

飒爽清风到浙南,居然不觉已成仙。一帆游弋云天外,百瀑恍惚峻岭前。海着灵龟迎远客,峰开雄笔画桑田。摘星揽月美男女,石栈天梯太白巅。

参考文献:

(1)《中国诗学史纲》,余荩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2)《古代文学史语词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金启华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

(4)《古代汉语》,郭锡良等编,北京出版社,1983

(5)《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孔汝煌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6)《大学心理学》,林正范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关闭窗口

中华诗教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区东区学正街66号 邮编:310018 联系电话:0571-86928238  浙ICP备09058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