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参加由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中华辞赋》杂志社主办的第二届中华诗词复兴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中华诗词复兴”非常切合时代要求。借此机会,我围绕中华诗词复兴这个主题,讲十二句话。因时间关系,我只能点点题。
第一句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中华诗词复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含着中华诗词的复兴。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之一。所以,民族的复兴,必然要求诗词的复兴;民族的复兴内在包含诗词的复兴。没有诗词复兴,民族复兴就是不全面、不完整的。所以,我们致力于中华诗词的复兴实际是在履行着我们的一种使命,那就是为文化强国的建设,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来尽我们诗词的一份力量,尽我们诗人的一份努力。
第二句话:中华诗词复兴正处于重要机遇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发展仍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全球化遭遇回头浪,尽管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全世界肆虐。这是一个极为鼓舞人心的重大判断。
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然也是中华诗词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不同的是,中华诗词复兴的机遇更加突出、具体,而且很多很多。这里我列举四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手拈来运用中华诗词名篇名句、带头作诗填词,为中华诗词复兴吹响了进军号。
我国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为中华诗词复兴下达了任务,提供了空间。中华诗词的复兴是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华诗词复兴发出了由衷的期盼。美好生活就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华诗词复兴提供了丰厚的经济社会基础,使我们有充分的条件发展诗词曲赋事业。
第三句话:中华诗词热是中华诗词复兴的良好开端
这些年,神州大地渐渐地掀起了一股诗词热潮,而且一浪高于一浪。诗词学习、诗词欣赏、诗词朗诵、诗词演唱、诗词创作等,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就拿诗词演唱来说,我就看过一场叫“诗韵中华”的诗歌音乐舞蹈表演,五年前在镇江首演,迄今在全国上演了几十场,并得到文化部推荐与资助,走进洛杉矶、旧金山。我看了首场演出,很吸引人。这是由一个纯粹的民间诗词团体“世界华语诗歌联盟”主办主创的。我看的第二场诗词演出是在第五届“诗词中国”启动仪式上的音乐剧“诗经.采薇”,演出把观众深深吸引了。这是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的一个企业包岩女士(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操办的。
诗词“六进”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六进包括: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景区等。可以说,有多少个地方,有多少个单位,就有多少个“进”。还有诗词公园、诗词墙、诗词街区、诗词展览、诗词酒店等建设。更有中国诗词大会、“诗词中国”大赛等诗词活动,轰轰烈烈,轰动全国,影响世界。
这就是我所说的“中华诗词热”,是中华诗词复兴的良好开端,也是标志。
第四句话:中华诗词复兴形成了推动合力
这些年,推动中华诗词复兴的力量很多。
我们首推宣传文化部门,比如,宣传部、文联、作协、新闻出版机构,这是一支最强有力的推动力量。
第二是教育系统,比如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它们是又一支强劲的推动力量
第三是企事业单位,一些有文化有公益心的企业家资助中华诗词比赛、演出、出版、诗词设施建设等,出资注入诗词发展基金。
第四是中华诗词学会、省市诗词学会(协会)等遍布全国各地各级各类诗词社团,它们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诗词活动,成为中华诗词复兴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
第五是广大诗词作者。专业的、业余的;退休的、在职的;老年人、年轻人,还有中小学生;军人、市区居民、打工的、种田的;健康人、残疾人等等,有人估计共300多万人。他们热爱诗词,视作诗填词为生活、为生命、为事业,在诗田词海耕耘不已。
所有的这些力量以及我未能讲到的其他力量,形成了中华诗词的大合唱,成为中华诗词复兴的推动合力,作出了各自的努力和贡献。
我在中华诗词学会第五届第一次会长会议上强调过,各级诗词学会的领导班子,个人诗词创作要继续、要提高,但这是次要的,主要的任务就是组织诗词活动。我们要践行四句话:发展诗词事业、组织诗词活动、发挥诗词作用、培养诗词新秀。一个诗词学会,如果没有活动就没有生命,就是僵尸。社会团体的生命就在于活动。
第五句话:中华诗词复兴既要普及更要提高,写出诗词精品
一是普及。要想复兴,不形成一定的规模,不形成一定人气,不形成一定的氛围,何谈复兴?这就要普及。普及追求的是覆盖面,包括地区的覆盖、组织的覆盖、人口的覆盖。组织,是指党政机关、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等等。
二是提高。普及的同时一定要有提高。提高追求的是精美度,包括思想、意境、技巧、艺术等各要素的提高。
我们讲的提高是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讲的普及是提高引领下的普及。没有普及的提高,是阳春白雪,和者必寡;没有提高的普及,是只求数量,忽视质量。不管是普及还是提高,中华诗词的复兴,都要形成一个越来越多的人在“读诗、诵诗、写诗、用诗”的局面。
第六句话:中华诗词复兴取决于诗词社会功能的发挥
诗词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到底有哪些功能,这是理论研究者要去研究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能粗浅地点一点。比如:陶冶性情、抒发感情、表达志向,这些都是诗词的功能,是个人层面的功能。
这里我要讲的是发挥诗词的社会功能。中华诗词复兴的标志之一,就是它一定要有一定覆盖面和美誉度。因此,每逢重大纪念活动(比如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庆祝活动(比如庆祝建党100周年)、重大事件(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斗争(比如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重要历史时期(比如两个一百年交汇期)等等,要组织多种多样的诗词活动,包括开展创作、朗诵、演出、诗教活动,来发挥诗词的社会功能。特别是我们还能“以诗化境”(诗化环境)、“以诗化人”(感染熏陶)、“以诗化力”(优化旅游资源等吸引力、生产力等)。这些都叫“有为”,有为才能有位!无所作为,是争取不来位置的,也不可能出现中华诗词复兴的,充其量也只是诗人范围内的自娱自乐,这种自娱自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兴。我们推动的复兴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社会性、群众性。
第七句话:中华诗词复兴需要创作和评论两轮驱动
首先需要创作,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诗词谈不上复兴。同时,创作水平的提高一定要有评论的驱动。通过评论,作者知道什么样的诗词是好诗词,对创作起到支持、鼓励和指导作用,评论还能影响读者对诗词的理解。
评论不光是肯定,还包括批评。文学评论和文学批评早就是一门学科了,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方向。我希望诗评也成为一个研究方向甚至一门学科。我们要在诗词界让评论跟创作成为中华诗词复兴的两个轮子、两个翅膀,并驾齐驱同时推动。当然,批评应当是善意的,而非恶意的;应当是建设性的,而非攻击性的;应当是能够接受的,而不是引起反感和不满的。所以,批评是艺术,也是科学。科学要求实事求是,艺术要求讲究时机、讲究分寸,讲究语言等等。
第八句话:中华诗词复兴要求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中华诗词是个久远的传统,一定要继承和守正。比如在句数、字数、平仄、押韵等方面,我们要守正,不能随心所欲,随便更改。但是在题材、意境、文字方面要大力创新,这是创新着力点之所在。至于对仗、押韵能不能放宽要求呢?大家早有探讨,马凯同志的“求正容变”说,得到很多诗词家的共鸣。大体可以说,形式要守正,内容要创新。
内容创新就需要我们转变诗词审美观念和评价尺度。比如我曾听人说过,这样的字或词语不能出现在诗句里,不像诗。现在,我想请大家考虑,“西楼”是诗的词语,“电视塔”能不能入诗呢?“幽径”经常在诗词里看到,“高铁”能不能出现在诗词里呢?“斜阳”经常出现在诗词里,“雾霾”呢?“锄禾日当午”的“锄禾”可以,那么“抗疫”呢,能入诗吗?“砚田”可以,“油田”呢?
实际上,说这个词语能入诗,那个词语不能入诗,是长期阅读古诗词形成的一种阅读眼光,看顺眼了。当代词语如果不能入诗,诗词怎么反映当代生活呢?怎么能讴歌新时代呢?我们应该转变诗词审美观念和诗词评价尺度,而不能以古人用过的词汇为尺度和框架,来评价和看待今人的诗词语言。否则,中华诗词没法复兴,复兴了也没法具有时代性。这方面,我希望大家多发表看法,来引导和推动中华诗词义无反顾地往前走,而不是守旧和僵化。
第九句话:中华诗词复兴依赖于一支合理的人才梯队
这个人才梯队就是:老、中、青、少。现在的情况离这一点还有不少差距。就拿诗词学会(协会)这个组织来看,领导成员多数都是退休人员,年轻人很少。创作队伍中,也是退休人员居多。各级中华诗词学会不能成为退休人员的俱乐部,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退休之后才想起拿笔创作中华诗词。作为一定时期的过渡是可以的,但长此以往就有问题了,也难以证明是复兴了。
因此,我们就有承上启下的重任。要利用我们这个组织的力量,发挥组织的作用,培养新秀,培养新人。“六进”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我希望各级各类中华诗词组织要把“六进”当作比个人创作更重要的事情来抓,逐步形成“老、中、青、少”四个梯次的队伍结构。这样,中华诗词队伍就会后继有人。才会似长江流水、奔腾向前又绵延不绝。
第十句话:中华诗词复兴需要广泛传播
传播才能普及,传播才能形成氛围,传播才能推动中华复兴的进程。传播的内容很多,凡是中华诗词涉及的诗词创作成果、丰富多彩的诗词活动、百花齐放的诗词理论,突出的诗词人才、诗词家庭、诗词酒店等,要作为典型大力宣传。还有夫妻诗人、父女诗人、母子诗人等等,都是我们要传播褒扬塑造的典型。
现在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多,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微信、微博、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等,层出不穷的新媒体,我们都要把它们利用起来。因此,我在这里真诚地呼吁,有些报纸应当改变“不刊登诗词”的不成文规定。
第十一句话:中华诗词复兴应当推动当代诗词“入史”
当代文学史没有当代格律诗词的一席之地,这多少让我们搞诗词的人有一点失落。全国几百万诗词作者,比写小说、写散文的少不了多少啊!每年创作的诗词加在一起,作品数量也一定非常可观。湖南省诗词学会每年编一本《诗词前沿》,以他们的眼光在全国范围内遴选诗词的精品力作,其中不乏可以“入史”的作品。诗词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到处都能看到诗词的踪影、诗词的影响,而当代诗词却不能“入史”,这对诗词作者来说,不能不说有一种失落。
现在,我们要把对中华诗词“入史”的呼吁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会后,中华诗词学会将成立专门机构,将邀请各方面的诗人、专家学者一起调查研究,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努力,让中华诗词“入史”的愿望变成行动,稳步推动中华诗词“入史”工作。
第十二句话:中华诗词复兴需要深入的理论研究
人的活动,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活动,都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高度决定着中华诗词复兴的质量和水平。
因此,要高度重视诗词理论研究,广泛开展诗词理论研究。比如,诗词创作理论、诗词鉴赏理论、诗词传播理论、诗词批评理论、古代诗论、现当代诗论等等。我特别希望开展对现当代诗词的理论研究、理论梳理。
诗词理论研究不仅是专业诗词理论工作的事,诗人,包括诗词爱好者都要学习和研究诗词理论,改变创作和研究两张皮的现象。没有理论高度的指引,诗词创作也很难突破。就连中华诗词复兴本身也需要理论研究,否则,容易盲目、容易出现偏差。中华诗词复兴工作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比如,我们要研究中华诗词复兴的目标和标志,研究中华诗词复兴的途径和方法,研究中华诗词复兴的主体和对象。我们还要总结推广各地各方面推动中华诗词复兴的做法和经验,把它们上升到理论高度。
总而言之,要通过以上工作以及我还没有谈到的其他工作,把中华诗词复兴大业逐步推向前进。我们正在考虑依据党中央的“十四五规划”《建议》编制中华诗词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祝这次中华诗词复兴研讨会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