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自诗经发展到当代,又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如何进一步推动诗词事业的发展,在实践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普及是增加数量,提高是解决质量的问题。首先是数量问题。目前从中华诗词学会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市、县、乡镇、社区的诗词组织少说也有上千个,写诗的人有人测算已超过300多万人。“诗词中国”和“中华诗词大奖赛”每次征集的诗词已达10万首左右,一次征诗量就超过了全唐诗的数量,诗人以及作品数量可谓壮观。但实际上按人口比例来讲,仍然不足。自隋朝时建立的科举制度,都必考诗词。到了唐代,考试不仅是背诗(有人说像现在的诗词大会),而是要创作诗词,即“试帖诗”。也就是说那时有文化的人,进入科举考试的人,都必须会写诗。从这个角度讲,现在的比例是否是低了呢?再讲一个题外的例子,一年我去巴西考察访问,谈到了巴西的足球和桑巴舞,他们告诉我“巴西的男孩生下来就会踢足球,女孩子生下来就会跳桑巴舞”。各地各层级的赛事更是数不胜数。所以巴西的球星就多,遍布世界各地的顶级俱乐部。这说明,数量是基础,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中华诗词学会推动的诗词五进(进学校、进乡镇、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和诗教工作,实际上也是一种普及工作。通过进一步的普及,让更多的人读诗、赏诗、爱诗、写诗,不断地发展壮大诗词队伍。其次是提高问题,也就是提高作品质量出精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笔者近几年有幸参加了“华夏诗词奖”“诗词中国”“中国诗词大奖赛”以及一些省市的诗词比赛的终评工作。应当说诗词作品的水平一年比一年好,质量逐步提升。但总感到使人眼前一亮,激动不已的作品比较少。中华诗词学会在《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提出了“实施精品战略,繁荣诗词创作,要求诗词作者都要树立精品意识做到在诗词创作上精益求精....力求创作出思路新、感情新、语言新、声韵新、意境新、艺术新的优秀作品”。10多年过去了,各级诗词组织和认真的诗人,都为打造精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前面提到各级赛事的获奖作品,以及“刘征青年诗人奖”,子曰“诗人奖”“青年诗人奖”“聂绀弩诗词奖”等等,都推出了不少好作品和新人。要突显精品,还要加强诗词的评论,做好编选工作。全唐诗留下了近5万首、近3千人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唐诗三百首。实际上诗词的数量和作者要多出许多。我们今天之所以觉得精品不多,与没有全面认真的编选有一定的关系。虽然现在有不少选本,但还不够全面。编选工作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要从几百万,甚至上千万首作品中,选出精品,其难度可想而知。
培训是基础,提高是手段,数量是前提,质量原于数量之中。当前要坚持普及与提高两手抓,努力打造精品高地。向高峰攀登。
二、知古与创新的关系
中华诗词提出“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我认为不仅仅局限于用韵的方面,而应是反映在韵律、格调、内容等多方面。今天,我们讨论诗词的现代性,就要处理好知古与创新的关系。格律诗词经过二千多年的演变,已形成了基本固定的格式。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了解古典诗词的韵律定式,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意境情怀,这对于每一个学习创作诗词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另一方面,要知古倡今,紧跟时代,不断创新而不可“泥古”。现在有一种倾向,或者说有的作者,一味的模仿古典诗词的格调、语言,对此,早年胡适就曾批评罗列一大堆陈词滥调,最可憎厌。杨逸明先生在谈到拟古诗时,指出:堆砌了大量华丽词藻和生僻典故,却往往思想平庸,感情缺乏,就像采用了过度包装的劣质商品。以为是包装盒里面是一支野山参,结果却是一支干瘪的胡萝卜。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类作品的不良倾向。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青年作者,说他的诗每句都用典,现在许多诗不能叫作诗,以显示自己多么有才华。如果一首诗里有多个生僻的典故和词语,人们读一首诗词还要去查字典资料谁还读呢?更谈不上流传了。星汉教授在一次谈诗中说到一首诗,还写“灯如豆”,严重地脱离了现实。这些泥古现象,与我们提倡的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诗的现代性格格不入,更谈不上思想新、语言新、意境新了。
关于诗词的押韵,在诗词界已争论多年。对新、旧韵也有不少探讨文章析其利弊。现在《中华通韵》已经正式颁布实施。对一些今天读音发生变化的字重新调整归类,以利于青少年阅读和创作。但仍有不少人反对新韵。笔者认为“双轨并行”,已经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首诗里只要不新旧韵混用就可以。现实是用新韵的并不反对平水韵,而一些用平水韵的诗者则反对新韵。认为新韵读不出诗词的韵味,写不出好诗。因此,有的比赛时表明必须用平水韵,有的刊物也坚守平水韵。这种认识,不免有些偏颇。熟不知平水韵也是一个地方的发音习惯,只不过延续多年大家都认可而已。特别是今天推广普通话后,还有多少人可以读出古时的音韵。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是反对平水韵,我是新旧韵都用,那种利于表达诗意就用那种。历史上,诗词的韵律也是不断随时代而变化的。诗词要发展,就要不断创新。“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马凯同志在“求正容变”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不必固守平水韵。为了更好地抒情达意,适当地“破格”、“变格”应当允许。“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不求正,格律诗词就不复存在,不容变,格律诗词就不能发展。”王力先生说:“如果坚守师说,学术就没有发展了。”因此,我们在学习继承前人诗词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还要紧随时代,不断地创新,推动诗词事业的发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三、颂扬与针砭的关系
颂扬与针砭似乎是相互对立的,也是个敏感话题。其实是诗人创作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统一。颂扬和针砭,都可以彰显诗人的时代担当和社会责任。笔者主张颂不俗媚,砭不失度。颂,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人祭祀祖先功绩的乐歌。古典诗词中歌颂大好河山,歌颂爱情,歌颂盛世的作品有许多。现在可歌颂赞扬的范围更广了。歌颂党、国家、时代、英雄、人民、生活、成就等等,歌颂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颂诗可以说成了当前诗词创作主流。有人说“悲愤出诗人”,清代诗人题“遗山诗”中写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便自工”,是对当时社会现状而言的。如果以此就认为颂诗写不出好诗,是不准确的。更有人一看到颂诗,就说是“马屁”诗。这是一种偏见。“岁月静好、可当长歌”。时代不同了,国家富强了,科技发展了,社会的现状变化了,人们生活和精神面貌不同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面对现实,心有所动,情有所发,择句成诗,为此产生了大量的歌颂作品,其中有许多佳作。要指出的是颂体诗不可谀媚。诗是可以夸张的,但要恰如如其分,合乎情理。歌颂应出自诗人内心的感动,即真情的表达。过誉之词失真,谀媚之词招嫌,吹捧之词违义。这样的歌颂诗不但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好的颂诗应当是思想与艺术的高度统一,情感真挚,修辞准确,给人以鼓舞、自信和力量。我们处在伟大的时代,颂诗成为主流是必然现象。砭,主要是针砭时弊。历来是诗人的关注点。关注时政,关注社会,关注民生,除了要歌颂真善美以外,也要鞭挞假丑恶。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地区,一件事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对于阴暗的一面,诗人就应揭露批判。这同样反映了诗人的时代担当和社会责任。这里要强调的是砭不失度。砭,本是古代用于治病的石针,针砭的目的是为治病救人。今天对时弊的针砭,出发点应是为了使事物变的更美好,而不能变成砭损,攻击。比如,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有的人不去歌颂抗疫的英雄和事迹,却专写一些被诗界称谓“灾难诗”的作品,借此发泻对社会的不满,甚至带有对制度的质疑,这就超出了针砭诗词的“度”。如果只看到问题阴暗的一面,看不到积极光明的一面,分不清主流和支流,往往就会是非颠倒。如果说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可以理解,如果是出发点不同就应当商榷了。文艺工作者仍然存在一个立场问题。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许多针砭时弊、言辞犀利、实事求是、善意批评、大声疾呼的作品,这对社会是有利的,应当提倡。
四、诗词社团与诗友的关系
推动当代诗词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级诗词组织和广大诗友。除了各级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与支持外,各级的诗词学会(协会、研究会、诗社)担负着重要责任,而广大的诗人是诗词发展的主体。目前诗词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从全国层面来讲,上有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华诗词研究院;中有各省市自治正式注册的诗词社团,(诗词学会协会、研究会);基层有市县区一级,直至街乡镇的诗词组织,而没有注册的诗社,更是难以统计。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一些诗友自己建立的微信群,发的公众号比比皆是。如何充分发挥各级诗词诗词组织的作用,如何团结指导广大诗友开展诗词活动和创作显得尤为重要。历史上一些诗词组织曾对诗词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就近现代来讲,南社,北社,北京的宣南诗社、恭王府的海棠雅集等等,都是当时进步的文化团体,都留下了一段佳话。诗词组织,尤其是正式注册的诗词社团,应当加强自身建设,规范管理。要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把握诗词发展的大方向,唱响主旋律;要开展培训,做好诗词的普及推广工作;要努力打造精品,提高创作质量。要对会员做好引导和管理工作。各级诗词组织虽然都是独立注册的社会团体不属于上下领导关系,但作为上一级诗词组织的团体会员单位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社会上自发组织的松散型诗社,乃至诗词微信群,也要加强自律,加强与诗词组织的联系,主动接受诗词组织的指导,从保证诗词创作上不走偏方向。诗词组织要成为团结广大诗友开展创作交流的平台。有各级诗词组织的积极努力,有广大诗友的热情参与,就可以形成一支蓬勃发展积极向上的诗词队伍,必将为推动诗词事业发展,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增强文化自信,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张桂兴,北京市诗词学会原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