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教网
 首页  诗教理论  诗教经验  诗词资料  诗界瞭望  诗乡诗教  关于我们  校园主站 
当代诗词
当前位置: 首页>>诗教理论>>正文
周啸天:诗教应当致力于培养“诗性的人”
2021-03-01 08:52 作者:周啸天、封面新闻记者  来源:封面新闻

诗教应当致力于培养“诗性的人”

周啸天

谈鲁奖:偶然性与必然性创造的机遇

封面新闻记者:

对于大多数非古典文学专业领域的人来说,知道您的名字应该是通过这一届的鲁迅文学奖。对于您来说,恐怕鲁奖一出来,您很多年平静的学术生涯的节奏也就此 被打乱了。您觉得,鲁奖对于您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

周啸天:

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发行近三百万册,这本书的读者是知道的。获得鲁奖对我来说纯属机遇,有句熟语说,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什么准备呢,研究三十多年古典诗词,知好歹。写作无意于工,全部动机是给自己一个交代,没有功利目的,确有翻过唐人手心之处,这是获奖内因。

外因是什么? 2009年那一届鲁奖,开始接纳传统诗词作品的报奖,但最后没有给奖。第一次没有给,不等于不给,只是有所等待,不知江月待何人而已。这是悬念,也是机遇。第一次给奖,给什么样的作品是很重要的。是给仿古仿到家的作品,还是给翻出古人手心的作品,这件事颇关紧要。据说《将进茶》入围前十名,最后一轮投票前,是征求过中华诗词学会意见的。同年早些时候,《邓稼先歌》得了第五届华夏诗词奖第一名。更早些时候,《玉树》等四首诗词得了《诗刊》首届诗词奖第一名。那两个奖,都是圈子中的人评的,你说他们是昏了头吗。

鲁奖风波并没有对我造成困扰。一切得靠作品说话,自己的作品自己心里有底。许多的“吐槽”,对我来说,三个字:够不着。信息不对称,他说不到点子上,够我不着。

所以我去领奖的时候写了一首《草船》:

今夕凭君借草船,逄逄万箭替身穿。

同舟诗侣休惊惧,与尔明朝满载还。

“今夕凭君借草船”,鲁奖好比给了我一条草船。“逄逄万箭替身穿”,鼓声响起来的时候,一万支箭射来,但是够不着,射到稻草人身上去了。“同舟诗侣休惊惧”,关心我的人们,不要担心。“与尔明朝满载还”,明天我们会收获十万支箭。诗的中心意思就是“够不着”。许多的箭,最后成了我的收获。用王蒙先生的玩笑话说,弄得声振寰宇。我则对他说,我有三句话,问完以后,内心坦然。第一句:是我获奖还是你获奖。第二句:是我在意还是你在意。第三句:是我在行还是你在行。王蒙先生闻此大笑说,你这三句话说出去,能气死一批人。 四川大学曹顺庆先生带的一个博士叫曾昂,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将进茶-- 周啸天诗词选〉的价值和当代意义》,这枚奖牌引起了全社会长达两个月的关注,是六届鲁奖没有的事。周啸天面对媒体,所作的回答,实际上起到了一个传播他的诗歌观念的作用,最后给这枚奖项大大的增值。我对于媒体的态度,是来者不拒。不管记者带着什么样的问题来,我都回应,都跟他聊。最后这些媒体把这些信息扩散出去,读者感到的是这个人真淡定、从容、潇洒。


谈吐槽: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被吐槽

周啸天:

鲁奖吐槽事件,我心里面非常清楚是怎么回事。一句话叫“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马克思)。有一些人对诗词本无所解,只是热衷发言。不知者不为过。比如《邓稼先歌》,人们不知道它是得了第五届华夏诗词奖第一名的,而这个奖它是圈内人评的。媒体只摘取前句,不知情者便以为只有“不蒸馒头争口气”那四句,不知道后面还有许多想不到的东西,就急于吐槽。

诗人被吐槽这个事,并不新鲜,在唐代,李白、杜甫也被吐槽。你看韩愈《调张籍》有这样的话:“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用这么重的话来形容时人对李杜的毁谤,说明什么?说明到了韩愈那个时代,毁谤李、杜的人真还不少。李白自己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说:“世人闻此皆掉头。”我遭到的吐槽,还没有他遭到的这么厉害。

白居易遭遇的吐槽更厉害,明代王世懋是个著名的诗话家,他是王世贞的弟弟。他竟这样说:“平生闭目摇手不读《长庆集》。”对白居易厌恶到这样厉害。为什么?因为白居易保留了三千首诗,他一翻,翻到一首掉头发的诗,再一翻,翻到一首掉牙齿的诗,于是断定,这个人真无聊。以为三千首都是这样的诗。假如他一翻就翻到《长恨歌》,再一翻翻到《琵琶行》,可能就不会吐槽了。所以读诗不要太性急,不妨多翻几首看看。

另一句话叫“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有些人对体制不满,转而迁怒《邓稼先歌》,以为是为体制说话。甚至扯到郭沫若的话题上去,殊不知风马牛不相及。一些人拿体制没办法,就抹黑鲁奖,抹黑中国作协,抹黑红十字会,半夜摘桃子拣软的捏,这是懦弱者的行为。我看“鲁豫有约”,看陈鲁豫对邓夫人许鹿希的采访,深深打动了我。想到中国如果没有原子弹,没有两弹,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而邓稼先为此,不但奉献了生命,而且牺牲了自己的生活与人生享受,只活到六十二岁。这事深深打动了我,才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有评委说:邓稼先打动了你,而我们又为你的诗所打动。王蒙先生著文说,读此诗曾两度落泪。不是巧合。吐槽者有所不知,故不免于偏颇。孔子教导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不生气,就达到君子的境界。


谈诗教:培养“诗性的人”而不是“写诗的人”

记者:

那么您所传播和倡导的诗词理念,除了刚才说到的“先读后写”、“写在读中”之 外,还有什么核心的内容呢?

周啸天:

还有就是对于诗教,我跟别人看法不太一样。别人推行诗教,更多是想 如何培养写诗的人。而我认为推行诗教,更多的要培养懂诗的人,培养“诗性 的人”,诗性的人是读诗爱诗懂诗的人,是对诗歌从内心发生感应的人。这也不是我的发明。孔子推行诗教,就是这么做的。孔子推行诗教甚力,他开四门课,六门课,始终是把诗教放在第一位的。然而他本人无诗,他的弟子也没有写诗。然而他们谈起诗头头是道,见解真是高明得很哪。例如“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例如“不学诗,无以言”,等等。如果一个人是诗性的人, 如果他读诗、懂诗、爱诗,那么这个人不写则已,一写一定就会取法乎上,向真诗的方向去。

我认为读诗能得到与写诗同等的快乐。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邓小平与诗。邓小平一辈子不写诗,但是第三次复出的时候,他在家里面高声吟诵“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没有哪一个人比邓小平更当得起这首诗,也没有哪一首诗比这首诗更能表现邓小平复出前的心情。这首出自《三国演义》之三顾茅庐的诗,就像是为邓小平写的,就像是为邓小平准备在那里的,邓小平就是一个诗性的人。宋人林宽说“自古英雄尽解诗”,中国古代有大作用的人,多是诗性的人。反过来说,一个诗性的人,在成就事业方 面,也会有大的作用。

清代四川诗人张问陶说:“好诗不过近人情。”诗性的人往往是有人情味的人,而不是无趣之人。《将进茶》的开头就说“世事本无常,吾人须识趣”。世事本来就无常,你如果再没“趣”那就更糟糕了。一个人一定得要有“趣”,而 诗词恰恰能够帮助人获得它。

关闭窗口

中华诗教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区东区学正街66号 邮编:310018 联系电话:0571-86928238  浙ICP备09058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