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文化与人生境界
孔汝煌
冯友兰划分人生境界由低到高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是从哲学家的智慧看待人生境界;宗白华则将之划分为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各主利、爱、权、真、神;介于主于真的学术境界和主于神的宗教境界之间的是主于美的艺术境界,艺术境界实质就是审美境界,这是从美学家的智慧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倘若质言人生境界,以上二类划分似可统一到功利境界、审美境界和价值境界、两端是人生的自然和应然境界,应然境界与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相通,而审美境界则是过渡,是自然和应然的执中,功利与价值的和谐。近年来美学界提出的“环境美学”,试图建立人类与自然统一、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审美介入模式,以超越“审美无利害”这一支撑现代美学的主导观念;从“最美人物”评选到“美丽中国”建设引申出的“生态式审美教育”与“环境美学”胎息相关。这是审美境界具有功利与价值和谐性的当代言说,也是理解席勒由美臻善的审美教育思想的直观通道。宗白华由人生的艺术境界进而申论艺术的意境:“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这可看作是对当代环境美学观的艺术预言;对人生境界而言,则是艺术审美通向人生应然境界的启示。
诗教文化是最具民族性、传统性、大众性和可行性的艺术文化。诗教文化的社会功能从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到当代诗教理论的开拓者杨叔子、梁东等的立德、启智、健心、育美、创新育人说,千百年来,与时俱进,已有共识。至其功能作用的机制,则似尚少系统深入之研究。如果认为诗教文化的本质是美育,我们不妨从艺术——诗教美育的视野对之作进一步考察:首先是通过诗词赏读和创作活动,锻炼人对主、客观世界的感知能力,促进生理感官及大脑的全面发育和成长,协调身心,培养观察力,锻练表达力,激发想象力,提升创造力。其次是通过诗词的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发展诗词审美能力、审美判断能力,促进感性、理性和价值判断相统一的智性思维向多元、人性化发展,培养高雅的审美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远的精神境界。其三,通过学习、实践诗词的民族语言表达形式,体验并把握民族语言之美,把握民族语言的运用能力,深切体认民族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建立起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崇敬之心,感悟民族精神家园意识。其四,通过诗词普及教育,培育诗词艺术传承、传播、弘扬的审美生态,培养诗词艺术人才,为诗词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和涌现诗词精品奠基筑路,也是诗教文化这一民族文化艺术美育瑰宝得以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
诗教文化是使人生从自然境界到达审美境界乃至应然境界的本土化特色之路。
在当前大力倡导诗教文化之所以迫切需要,是由生活中种种精神滑坡、信仰丧失,人们在自然、功利境界中沉沦的客观现实所决定的。
据《光明日报》2013年11月12日刊登陈方得文章说,近日,盖洛普公司公布了2011-2012年全球雇员对工作投入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员工敬业的比例仅为13%,而中国还远低于世界水平,只有6%的中国员工是敬业的,68%的员工大部分时间仅限于“从业”状态,26%的员工属于“怠工”状态。且不说产业结构、管理制度等因素,从员工个体考量,绝大多数员工把所从事的一份职业,仅仅看做是谋生的饭碗。
据2013年11月9日刊登杜浩文章说,某权威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72.7%的人认为“人们注重现实利益,功利化阅读明显”;56.7%的人认为“人们偏重书籍的实用性”;54.2%的人认为“社会发展快,对个人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28.7%的人认为“无暇阅读陶冶情操的书”,反映出当下国人阅读的功利化、技术化现状,阅读生活的艺术精神观念和艺术趣味不高。
据2013年9月3日《新民晚报》所载谢正宜的文章说,日前日本国民诗人谷川俊太郎在上海进行了一场诗歌分享会。我们的媒体人不问与文本有关的诸如创作理念、文学论争、思想差异等,却“只是替大众提出他们的最关心的问题”:“你是如何保持长寿的”、“你现在拿多少稿酬”、“谈谈你的三次婚姻”,这无疑是媒体人士和被代表的“大众”扼杀了“诗”性的悲哀,作者呼吁生活在钢筋水泥丛生、金钱数字为王的当下的人们,寻找一点“诗”,寻找一点“雅”,活出一点“诗”性。
作家迟子建在2013年1月14日《杂文报》上撰文说,她在香港浸会大学的课堂座谈时,从童年听到的一个神话故事引题,刚讲完故事,一个女生举手咄咄逼人地提问,说,狐狸怎能开口说话,现在是一个科学的时代,这些神话都是糊弄人的,有什么意义呢?迟子建答道,所有的神话,在“科学”的手术刀下,经不起解剖,可是,仅仅活在一个物质世界里,人不就成了一块蛋白了吗?由此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诗性的文化问题:这个时代还需要神话吗?
据《扬子晚报》2013年11月21日报导,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19日在一则微博中提到:科幻作家刘慈欣称现在有一些软件能自动生成诗歌和小说,模拟现代派风格的作品比较像,但越是传统经典的文学就越难模仿。据笔者熟练网络技术的诗友说,现在也有诗词“创作”软件,只要输入主题、体裁和关键词,可以立即自动生成一首“像模像样”的格律诗(词),只是缺少诗词作为艺术的个性面貌和主观情思,看来,技术化的“优孟衣冠”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不能仅靠科技批量生产。
据《光明日报》2013年11月30日许民彤文章说,著名作家王蒙近日在上海戏剧学院“曲学讲堂”讲座上谈到了当下文化艺术的发展问题时指出:“今天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危险,那就是高端的东西有可能被淹没在平庸的东西里,平庸无罪,但是只剩下平庸的东西就很危险了。”不管快餐式的文艺作品怎样泛滥,社会都要有一种引领的文化正能量。文学艺术需要有“高峰”,代表时代精神信仰,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显然,某些通俗的、低端化的文艺作品是承载不了这个担当的。诗教文化曾经是,今天也可以是引领社会文化的正能量,关键是诗教文化本身要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发展。这是王蒙当下文化发展言说给我们的启示。
诗教文化引导的诗意人生什么样?有学者对传统诗词中“世俗之外的栖息处”、“生活艺术化的无限情趣”作了形象的描述,以下这段话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它是庙堂之上人神相通的欢愉,是宴席之上把酒言欢的雅致,是歧路孤舟天涯游子的悲怆,也是月下花径多情少女的忧伤……那些情态各异、匠心独具的篇什,是一缕不灭的曙光,点亮了漫长岁月里的每一个黑夜,也使得每一个白天更加灿烂和妖娆,它让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据《光明日报》2013年10月23日12版过常宝《风雅百代遗韵无穷》)这使人联想南朝钟嵘《诗品序》中描述古诗者创作心态的一段名言。
我们无疑更关心当下有作为人是如何平衡事功与诗意栖居的?在知识经济时代,杰出科技家的人生旨趣更为引人注目。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马丁·卡普拉,他是哈佛大学的文学学士;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师从诺贝尔化学奖与和平奖的获得者莱纳斯·鲍林,1979年以来是哈佛大学的化学教授,科研之余,钟情摄影,被人誉为“文理通吃的全才”。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著名诗人蔡天新的新著《难以企及的人物:数学天空的群星闪耀》获得2013年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类)优秀成果普及奖。杨振宁、莫言、王元等多位名人为之写了推荐语。诗人西川称赞,“做一个数学家和做一个诗人,可能都是天底下最难的事,但天新居然同时是一位数学家和一位诗人。”世界级的顶尖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著文并给大学生开讲座,谈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他成长的影响,他热爱而且能写出漂亮的传统诗词。笔者所熟悉或了解的中科院院士、机械工程学家杨叔子教授,中科院院士、建筑声学家吴硕贤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防渗密封专家王玉明教授,这三位在各自专业领域内享誉国内外的学者专家,都出版有自己的诗词专集,被人们称为诗人院士、院士诗人。我国航天科学技术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已故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道出了这些科技大家诗意人生的共同感受:正是艺术的爱好和熏陶,不仅丰富了生活情趣,更激发了科学创造性思维,避免了死心眼,少走了弯路。
值得提及的还有笔者熟悉的几位官员诗友,其中浙江省交通厅原厅长郭学焕先生的诗意人生尤为典型。他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在从事技术工作乃至走上仕途的几十年中,文艺爱好始终伴随,虚心好学,在文艺领域诸多方面造诣不凡,先后成为西泠印社理事和国家级的书法家协会、作家协会、诗词学会和浙江省作协会员,还担任过省诗联学会副会长,现任浙江省文史馆副馆长。在职期间就出版过书法篆刻和诗词作品专集,在离任行政官员岗位后,为了实现他诗意栖居的人生追求,主动辞去了省政协常委和提案委员会主任,对诸多社会名誉兼职,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只做减法,不做加法。专注写作,短短几年间,连续出版了《岁月金兰》、《饮马衢江》、《驰骋浙江》和《求学路上》等多部散文集。最近,又出版了《孔子后裔在浙江》,这是一本亦文亦史的奇书,全书共四篇、35文、40万字,历时二年,足迹遍浙江孔裔分布之数十地,参考各类史、志、专著80余种,系“填补空白之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散文兼传记的行文风格堪称独创。此作完成了他早年在孔氏南宗所在地衢州市长、市委书记任上,梳理孔氏南宗、弘扬儒学当代价值的心愿。郭学焕身上体现了独善兼济的儒者官员风范。
人的本质性生成,人生境界的提升,离不开历史文化的养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本文所论诗教文化之于升华人生境界的导向意义,是笔者学习习总书记宏论一得。
(录自2014.3《中华诗教》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