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育人的“三个统一”论
孔汝煌
我校的诗教工作,蕴酿于1997年,启动于1998年,耕耘十年,在2007年10月以“校园诗教,和谐育人”项目荣获教育部当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特等奖”(见教思政司2007 31号函)。十年校园诗教的成果,主要得力于理念先行,依托社团,坚持创作,内外联动,自建媒体,形成品牌。
近三年来,以中共十七大报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为导向,在中央六部委2008年1号文件鼓舞下,重新审视我们的诗教工作,在创新理念和实践两个方面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坚持了“三个统一”。
首先从文化视野,践行中华诗教是诗教文化与高职文化的统一。中国古典诗论的源头精华:孔子论《诗》说“思无邪”、“情欲信,辞欲巧”,即《诗》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和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诗》是情与理的和谐;“兴、观、群、怨”即以《诗》为教多元功能的和谐;“温柔孰厚”即《诗》是中正审美的和谐。中华诗词正是在以孔子和谐论《诗》为代表、传统主流诗论影响下的和谐艺术瑰宝。中华诗词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是刚健自强、贵公贱私、忧患内省、贵和尚中、正道直行、求是务实等民族精神的艺术写照。而和谐理念与民族精神则是主要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我国现代企业文化重构,以提高免疫力,防止“水土不服”的指针。就高职院校是大学的一种类型而言,它同样担负着继承、创新和传播先进文化的使命。因此,践行中华诗教就是诗教文化与以和谐文化为魂、大学文化为宗、民族文化为根、企业文化为养的高职文化的统一,从而较为彻底地摆脱了“在高职院校开展诗教是不务正业,好高骛远”的认识拘钳。在实践上,更为自觉地在做实校内诗教的基础上,加大了对中华诗词学会设在我校的中华诗教促进中心的投入,强化了其对区域乃至全国校园诗教的辐射、引领功能:在2009年暑假与浙江省浦江县教育局联办在职中小学校长与骨干教师校园诗教培训班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与浙江省诗联学会合作,建立起浙江校园诗教培训与函授常态工作机制,以在职中小学教师与在校大学生为对象的面授——函授班已于2010年5月开学,也是我校被浙江省文化厅、教育厅通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诗词教育教学传承基地”验收后的处女作。2010年元月,经“中心”牵线搭桥,在浙江温州、衢州、瑞安三地党政领导和诗词组织的支持下,举办了以杨叔子院士、梁东顾问领衔,本校孔汝煌老师参加的中华诗教巡回大讲堂。由中心主办的《中华诗教》双月刊和《中华诗教网》在全国诗教界取得极高的声誉与公信度。
其次,从素质教育视野,践行中华诗教是当代诗教与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统一。中华诗教养心立德、启智创新、审美陶情、砥砺人格的功能与使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方针高度契合;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形象再现,是儒、道、释等民族哲学流派思想的直观诠释,是昭示中正审美观的和谐艺术之最,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文、史、哲、艺的百科宝典,中华诗教是高校作为素质教育基础和切入点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情韵化、形象化的人文通识大课堂;节操正气、进德修身、勤劳节俭、团结友爱、谦虚礼让、厚德载物等中华美德都是传统诗词反复吟咏的主题,佳作如林,深入人心;当代诗词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时代精神,扬善刺美,干时讽政,锐意创新,时有精品。践行中华诗教以其传统悠久,情理交融,喜闻乐见,准入简易的民族性、大众性品格而成为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多元途径的明智选择。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要正确处理与其他素质教育的关系。我校的思品文化就是使诗教文化与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探索实践。自2005年以来,学校每年抓一个思品主题,编一本相应的口袋书,集成了“八荣八耻”、“和谐理念”、“大爱精神”“、科学发展观”、“创新创业”等的中华诗性文化寻根系列丛书,作为思品教育、师德建设的辅助读本。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在思品主题的诗性文化寻根研究中,提高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诗性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机结合的自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促使中华诗性文化优秀传统的现代化,培养师生对中西、古今优秀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世界胸怀和时代眼光。
再次,从美育视野,践行中华诗教是诗教美育与育美的统一。中华诗教在本质属性上是以中华诗词为教的民族艺术教育,是以引发审美情感心理活动为特征的美育。诗教美育有两重性:其一是通过诗教美育,兼收德育、智育、心育之效,这是诗教美育的不可回避的功利性,可称之为诗教的现实、也是狭义的美育观。尤其如由美趋善,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儒家所侧重的善对美的统领观到康德、席勒的审美道德观直至近代中国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人的美育陶情论,其重点都是以美育为途径,收获伦理之善果。其二是诗教的超功利的育美属性,从儒家的“游于艺”、“孔颜乐处”到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说;从席勒的“游戏说”、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说”、到桑塔亚那的“快乐论”,超功利、升华人生境界的广义育美观与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马克思美学思想一脉相通。中华诗教既是功利美育观与超功利的育美观的统一,在实践上就必须把握好“刻意”与“不经意”间的度,力戒诗教急功近利的心态。近几年来抓诗教的创作教学活动,就体观了对通过诗词创作培育创新思维的刻意引导与在创作中享受自由审美愉悦的平衡。近三年来,师生的诗词创作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在参加全国《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竞赛中,一位教师取得古典诗词三个二等奖之一(一等奖空缺);另一位老师入围;在全国迎奥运网络诗词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一位教师获二等奖,三位师生获三等奖,这个成绩在参赛团体中罕见。三年中被各级诗词专业报刊选载的校师生诗词作品初步统计约近5000人次。
中华诗教、和谐育人是学校绿韵工程的璀璨明珠,正焕发异彩。
(据刊于2010.6《中华诗教》56期原文扩写 作为第二作者,该文收入梁东主编《当代中华诗教文论选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