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教网
 首页  诗教理论  诗教经验  诗词资料  诗界瞭望  诗乡诗教  关于我们  校园主站 
当代诗词
当前位置: 首页>>诗教理论>>正文
孔汝煌:诗教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2019-10-11 09:11  

诗教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以贵州大学校园诗教为个案

孔汝煌

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马凯同志公开提出并肯定了“诗教文化”。他在“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启动仪式的致辞中,概述了孔子的诗教思想和实践后指出:“在孔子诞辰日启动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再次向世人展示,尽管经过历史的曲折,但先贤们创造的中国诗教文化传统并没有断失,相反仍在延续和发展。”从而精辟阐明了诗词创作(大赛)与诗教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贵州省教育厅与省诗词学会于2001年和2008年成功联办两届全省规模的大、中院校在校学生的中华诗词创作大赛,第三届同类赛事也已于2013年3月正式启动。这一已成地域传统的大中学生诗词创作大赛盛举,正是贵州的诗教文化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

百年名校、贵州大学诗教无疑是贵州省校园诗教的重镇。贵大组织学生参加了两届全省大、中学生诗词大赛,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名列全省大专院校前茅。如2008年参赛学生64人,入围26人,约占40%,大大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与2001年第一届大赛同时启动的贵大当代诗教的持续发展实践是竞赛花果的根本。

何谓诗教的可持续发展之道?马凯同志提出了发展和繁荣中华诗词要处理好五个关系,即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新体诗和旧体诗的关系,诗人和大众的关系,做诗和做人的关系(见马凯《在〈缀英集〉编辑出版暨中华诗词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具有规律性认识既是发展和繁荣中华诗词之道,也是中华诗教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贵大诗教牢抓诗词创作是大学诗教文化的根本,传承和育人的宗旨皆在其中,在由普及而提高之路上扎实走来。2001年以来,从培训参赛选手开始,继而课堂传授、以师带徒、结社吟唱,逐渐形成了宝塔式结构的诗教文化队伍和创作群体。先后在所属各学院组建了桃源诗社、麟山诗社等八个诗词社团;《汉语诗律学》、《诗律与诗法》等课程连续开出10届,受教学生近千人;先后举办诗词讲座20余次,参加学生数千人;组织诗词创作培训班2期,培训学生创作骨干400名;举办校内学生诗词大赛两次,参赛学生800人,作品1200余件;《贵州大学报》自2008年春以来出版《贵大吟苑》诗词副(季)刊,截止2012年底,共出20期,刊载贵大学生作者260人的近千首诗词,借助这一平台,培育了2名学生诗人和一批诗教骨干,创作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光明日报》、《中华诗词》等刊载了100余人次的诗作200余首;2006年以来,贵大及其所属学院先后正式出版了四本校园诗词集,共刊出800余学生作者的1600余首诗作;据2011年在贵大所属18个学院对4100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喜欢或比较喜欢中华诗词者占91%,愿意和极愿学习中华诗词创作的占83%;贵大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实施诗教文化的“十百千万工程”,即培养10名以上的年轻诗人,保持100名以上的诗教骨干,1000名左右的诗教活动积极分子,10000名左右的诗词爱好者(以上根据2012年10月全国诗教工作扬州会议贵州大学党委宣传部的交流材料《诗教盛开文明花弦歌不绝育人才》)。贵大诗教文化活动有序、规范,夯实普及基础,搭建展示平台,着力创作提高,成为我国当代大学诗教的又一面旗帜。

贵大诗教重视创作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学校于2001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溪山畅咏》,所收作品时间跨度近八十年,涵盖了贵大历史上的三个主要时期,作者300余人,其中不少是老一辈诗人,不乏名家佳作,学校的诗教文化传统得以发掘和弘扬;在《贵大吟苑》持续推出“贵大诗人”专栏,介绍本校老一辈诗家的佳作,对学生创作群体的培育起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体现在贵大校园诗词创作队伍的更新上,由开始的少数离退休人员和教师扩展到以在校生为主体的老、中、青结构合理的群体;更体现在创作贴近时代、反映生活的新意方面。如收录在2012年出版的《贵大吟苑诗词选》中的导师王晓卫教授《庚寅端午凌晨大雨有怀》:“入夜笙歌带醉红,高楼谁问僻乡穷。声惊绮梦思三事,雨里愁心向八纮。几处龙舟将竞渡,无边沃土正分洪。屈平不寐来江畔,坐叹艰难今古同。”诗人的爱心仁怀,古今一脉。导师袁本良教授《辛巳春日偕九七级同学平桥采风》:“晴日寻芳去,平桥枕曲溪。逾流临短瀑,拾级上高堤。万树绿初染,千花红未晞。吟朋正年少,笑语逐春鹂。”寻常景色,博大情怀,移情自然,寄望成才,针砭着急功近利的世道人心。学生诗人王纪波的古风《开山行》第三节:“紧握钻头泪暗洒,誓把黔中变中原!”“任他层岩坚似铁,看我两臂挽苍龙。脚踏三春芳草色,手把玉尺裁山河。雷霆纵开天一线,前途山势愈嵯峨!”赋笔写实与比兴想象结合自然,刻画出筑路开山人战天斗地的豪情,寄寓诗者青云壮志的气概。学生女诗人陈泽兰《踏莎行》:“暗夜流香,清茶吐雾。诗书吟罢情难渡。新笺铺就月西移,幽思渐远儿时处。分草扑萤,牵牛采露。清风晓月花香沐。轻狂足步漫乡途,池塘小院斜阳路。”眼前的诗书感受,往昔的故乡回忆,交织成美丽的精神家园图景,写照了当下大学生难能可贵的非功利情怀。师生作品的较高品位和新境界提高了诗教文化的感召力。

贵大诗教重视载体的多元化。《贵大吟苑》基本每期都有新诗版块;学校为落实中宣部等六部委《通知》精神,于2012年成功举办“中华魂·端午颂”诗词创作展现系列活动,诗配画作品展和经典诗词歌赋吟诵晚会,使诗词传播与书、画、歌、舞、吟、乐等多种视听艺术有机融合,适应了当代青年学子的审美接爱心理,从而提升了诗教文化走向大众,走向青年的亲和力。

贵大诗教重视引导在诗教文化活动中育人。有的学生说:“在古诗词里,我能找到一个感情烂漫的空间,一个风光旖旎的世界,一个精神慰藉的家园。”有的说:“学习诗词,接受诗教,是我进大学以来最大的收获之一。”有的说:“诗意的栖居便是心灵的驿站。一切的一切,都将从这里启航。”贵大林学院党委副书记黄莉教授文章《谈谈“诗教”活动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中说:“诗教活动通过对大学生加强诗词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在学会做事的基础上,更学会做人,成为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所引分别见《贵大吟苑》第七、十五期)“他们有一组统计数字:该院近五年参加麟山诗社的学生587人,有293人入党,有288人被评为‘党员风采人物’、‘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等等,有25人被保送读研究生。”(见前引述贵大党委宣传部文章)

诗教文化最核心的是审美情感教育。学生诗人王纪波与自己的诗词导师王晓卫、袁本良、冯泽诸先生的诗词唱和在贵大诗坛传为佳话。王纪波《重阳节寄冯老》:“无风无雨入重阳,露献珍珠桂献香。月涌樽中黄岳小,龙游笔底紫霞长。闲逐鹏翼呈秋气,漫踏江滔笑晚凉。大将山头倚云赋,金石一掷震穹苍。”诗虽写得略欠火候,但却表达了他的心声。王纪波曾对人说:“如果没有冯老多次修改和细心辅导,也就没有我今天的进步,冯老是我诗词创作中永难忘怀的恩师。”冯泽先生的和诗是:“金风伴我度重阳,华翰传来满苑香。皓首遥天憎日短,晴空沃土喜苗长。红轮欲下遗温热,老树将倾布晚凉。行看云鹏凌汉上,心随意纵入穹苍。”表达了作为贵大诗教的开拓者和领军人对入室弟子成长的由衷喜悦。这种以诗词意象传达弟子感恩、夫子欣慰的真挚之情在当下大学校园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贵大诗教文化融入了精神家园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渠道,融入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融入了校园文化生活的主渠道,因而能较好处理普及与提高、传承与创新,诗词与其他邻近艺术、诗教与大众以及诗教与育人等重要关系,从而使贵大诗教文化践行在可持续发展之路。贵大诗教文化个案经验的普遍性或可由此悟得。

(录自2013.8《中华诗教》75期此文应《贵大吟苑》邀约而作并在该刊刊出)

关闭窗口

中华诗教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区东区学正街66号 邮编:310018 联系电话:0571-86928238  浙ICP备09058249号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