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教网
 首页  诗教理论  诗教经验  诗词资料  诗界瞭望  诗乡诗教  关于我们  校园主站 
当代诗词
当前位置: 首页>>诗教理论>>正文
“淮安现象”调研考察报告
2016-05-10 09:15  

总理故乡兴诗教

——“淮安现象”调研考察报告


中华诗教委员会考察组应江苏省淮安市诗词协会之邀,于2006年9月5日至9日来到周恩来总理的故里,对该市诗教工作进行调研考察。

中共淮安市委书记丁解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稀平、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友富和原市政协副主席花法荣等会见考察组一行。丁解民书记对今冬至明春将在淮安市分别召开市、省、全国三级诗教经验淮安现场会议明确表态,予以全力支持。

考察组先于5日下午听取了张惠修代表市诗协所作诗教工作汇报。张惠修将淮安市的诗教形势用四句话来概括:校园诗教如火如荼;机关诗教来势凶猛;社区诗教异军突起;乡镇诗教迎头赶上。

淮安市诗教工作以校园诗教为突破口。考察组重点考察了盱眙县二中、盱眙县明祖陵小学、洪泽县的一家民办外国语学校、淮安清河区的淮阴师院附中、北京路中学和人民路小学、楚州区博里镇初中和完小等8所学校。这些学校的诗教各有特色。盱眙二中把诗教作为唯一的校本课程来建设,课内、课外,家庭、学校,营造立体的诗教氛围,渗入了办学理念,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抓手,并取得实效,成为《诗词之乡》盱眙县诗教工作成果展示的主要窗口。此外,淮阴师院附中把诗教与教研活动紧密结合,多项成果获奖;诗词吟唱与时代文化载体(如通俗歌曲、群口快板)等相结合。博里镇初中、完小扎扎实实组建了一支有质量的教师诗词创作队伍,保证了校园诗教的长效机制。其余学校在诗化校园方面各有特色。这些学校的校园诗教富有创意的做法给考察组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走进机关,提高干部文化素养,改善公务员形象是淮安诗教纳入行政行为的一个切入点。考察组走访了淮安市文化局和城管局机关。如果说,文化人与诗词结亲并不使人意外,那么城管人员中推行诗教则多少有些令人疑惑。他们是这样做的:在市诗教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城管局作为该市第一批诗教试点机关之一,成立了以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解学喜为首的活动领导小组,下设有11名骨干成员的两个诗词兴趣小组,并迅速使诗词学习、创作活动从机关办公室走向全系统,把诗教活动与打造城管文化品牌结合起来。提出诗教净化心灵,规范行为举止,争做文明执法者,创建城管文化、城管品牌,树立城管新形象的理念。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学军带头写了七言古风《坦坦荡荡城管人》言志抒怀;解学喜写了三首七绝《春风为我驾诗帆》鼓励“城管同仁莫畏难”。在领导的带动下,城管人写城管诗,目前,城管系统298人中有30多人能写诗。短短半年多时间里,仅机关及直属单位就有20多人创作了300多篇诗词,编发《城管诗苑》二期,还为城管支队的二中队长张越的200多首诗词出版了个人专辑,并已被推荐代表市直机关参评全市十佳青年诗人。“撵人、打狗、撅称杆”的旧城管形象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渐渐起了变化,在市政协民主评议和全省城管创优考核中,群众满意率分别达到了97%和93%。在该局文明城管、人性执法的进程中,诗教有其一份独特贡献。

诗教进社区是淮安诗教工作呈立体格局的一个支撑点。考察组来到了淮安清河区立新社区、华庭社区和洪泽县的一个“退休职工之家”。在立新社区,考察组深入走访了5个诗词家庭中的4家,小巷古宅,清幽洁净。户主分别是退休干部、中小学校长、教师,入门但见诗书满壁,一派祥和。这些家庭被评为“诗词家庭”,主要条件是全家能写诗的不少于3人。在社区办公室,老、中、青三代居民的诗词吟唱会演得有品味,编、导和手风琴伴奏是文化馆的退休馆长。离退休人员中卧虎藏龙,颐养晚年和奉献余热相结合;喜闻乐见与移风易俗相表里;发现与培养有条件的诗词家庭,发挥他们的核心与示范作用是清河区使诗教进社区的特色。华庭社区是一个开发不久的较高档的住宅区,管委会和开发商化精力和资金于社区的诗性文化环境建设,实现了文化、销售双赢的结果,颇有启示意义。

诗词走向农村、走进农家院落,天地广阔,是诗教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应有之义,也是淮安诗教工作的一个骄人的闪光点。考察组一路风尘来到盱眙县明祖陵镇和楚州区博里镇。这两个镇都牢固树立起诗教为构建和谐乡镇服务的理念,重点发展农村诗社。两地有作品发表的农民诗人各有近30人。其次是两地的农村诗教都以农村学校的校园诗教为依托,校园文学社和农民诗社互为支撑。博里镇中学95名教师中有36人能写诗;中心小学65名教师能诗者达到48人,下属的一完小,10名教师能诗,校长和语文教师都要求写诗,而最大的创作群体是学生。校内师生联动、校外校社联动的乡镇诗教氛围推动了诗词文明家庭活动。明祖陵镇中学老校长叶青是农村教育世家,一家三代五口都能写诗。两地农村诗教最大的收获是移风易俗,农民的素质有了提高,新农村文明建设有了抓手。明祖陵镇成为淮安市首家信用镇,赌博现象大大减少,民事纠纷近年来几乎绝迹。博里镇分管副镇长朱震国在镇党委支持下,对该镇诗教真抓实干、坚持不懈的精神令人感动。为发动、组织农民写诗,他逐一、多次登门说服动员把发展对象请到家里单独辅导,备茶备饭,教会了诗词格律,更感动了农民诗者的心。朱震国动情地说:“农民中有人才。只有农民参与,诗教才有生命力。要尊重农民,尊重才能激发农民写诗的自信和才华。”

应梁东先生的要求,博里镇政府组织了小型农民诗人座谈会。农民诗人代表现场诵诗,并分别谈了学诗经过和创作体会。作品大多语言清新朴实,田野之风扑面而来。博里这个“博士故里”(全镇不含在读的博士有15人)和文化部命名的“农民画之乡”,正在创建“诗词之乡”的路上,阔步迈进。

此行中,考察组内议论最多的是淮安诗教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在六县二区的地级市范围内开展起来。主要原因是两股力量的合流。一是从市委书记到各级领导班子的诗教主体意识到位,把诗教当作文化兴市、兴区(县)、兴镇(乡)、兴社区、兴学校的份内事来办。市委丁解民书记不仅就诗教问题作了二次专题讲话,还亲自带头写格律诗。自去年10月到今年2月,主持召开了三次市级诗教专题会,层层落实,直至目前,全市六县二区中已有五县二区下了红头文件,有望不久实现全市“一片红”。为诗教文化请了“上方宝剑”,2005年11月28日由中华诗词学会授牌的淮安市盱眙县“诗词之乡”的创建经验迅速在全市推开,因此,淮安诗教在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由民间社团和学校自发的文化活动上升到了政府推进的自觉行为,这是诗教大潮中“淮安波”的主旋律。二是以原淮安人大主任,中级法院院长尚云会长为首的淮安市诗词协会及所属各级诗协中的老同志的奉献精神感动广大干部和诗友。尚云年近七旬,身患严重糖尿病,胰岛素针随身带,跑遍了全市各区、县。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刻苦学诗研诗,成为诗教工作的行家里手,提出诗词“六进”,为淮安诗教出谋划策,备受各级尊重。常务副会长张惠修从县长、市司法局长和人大司法委主任岗位退下来后,协助尚云,推进诗教成为了他退休生活的主要内容,仍兼任现职的市诗教办公室主任,奉献才智,放弃安闲、无怨无悔。原盱眙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文庆,现任该县诗协副会长,是盱眙创建成“诗词之乡”的功臣,本人也已成为当地诗坛有名的诗人和诗词研究工作者。淮安市机关诗教“来势凶猛”,离不开在十三个试点机关担任联络员和辅导员、曾任处以上领导的26位老同志的辛苦奔波、呕心沥血……正是他们为淮安市诗教工作参谋而不越位,助动但不添乱。这一支支德艺双修,乐于奉献的不在编的诗教工作者队伍成为了淮安诗教波澜壮阔的条条源流,润化着淮安大地的株株诗教文化之树。演奏着落实贯彻《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曲曲动人乐章。

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华诗教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华诗教促进中心主任梁东,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教促进中心副主任孔汝煌,江苏省诗词协会周道中常务副会长与陈伯涛副秘书长共同调研。江苏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淮安市诗词协会会长尚云、张惠修常务副会长、周新民副会长和孙副秘书长、何副主任作为东道主全程陪同考察。

(中华诗教委员会考察组 中华诗教促进中心孔汝煌执笔)

(录自2006.10《中华诗教》34期该期同时选刊有淮安校园诗选、机关诗选、农民诗选及座谈纪要、淮安市委书记丁解民关于诗教的谈话摘要等)

关闭窗口

中华诗教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区东区学正街66号 邮编:310018 联系电话:0571-86928238  浙ICP备09058249号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