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教网
 首页  诗教理论  诗教经验  诗词资料  诗界瞭望  诗乡诗教  关于我们  校园主站 
当代诗词
当前位置: 首页>>诗教理论>>正文
杭中华:试论新时代诗词守正与创新的几个问题
2024-05-07 11:07  

试论新时代诗词守正与创新的几个问题

                     杭中华中华诗词学会理论研究与评论部副主任


守正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时代课题。如何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扎实推进中华诗词大繁荣大发展,准确把握和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当下,迫切需要我们在诗词守正与创新上追溯渊源、立起标准、破圈发展,在守正中避短扬长、革故鼎新,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启航开新。

一、中华诗词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诗言志,歌咏言”,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宏大宝库,如同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闪耀着熠熠光芒。在中华古典诗词之中,诗人们用心灵去拨动琴弦,演绎出一首首千古绝唱,成为了贯穿中国文学发展始终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几千年的文明浸润,那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就蕴藏浓缩在那些一字一句的诗词歌赋中。

从关关睢鸠在河洲先秦的神话和诗歌,这其间主要是包括《诗经》和《楚辞》,《诗经》主要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以民歌为载体的结晶,楚辞主要是屈原以《离骚》为代表的作品;到大风起兮云飞扬汉朝的赋和散文,人生常怀千岁忧的汉乐府和汉末文学;再到归去来兮乐天命的两晋南北朝文学,独念天地之悠悠的隋与初唐文学;及至登高壮观天地间的盛唐诗歌,乌衣巷口夕阳斜的中唐诗歌,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晚唐诗歌;还有大江东去浪淘沙两宋金元文学,青山几度夕阳红的明代文学、秋心如海复如潮的清代文学,这一历史长河所积淀的精粹,无不凝结和浸润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启迪我们,文明要赓续,诗歌要升华,都必须要在扬弃中吸取其精华、传承其优良。

新时代,固然要传承好、发扬好中华优秀诗词文化,切实将之融入到各领域各方面。无论时代如何更迭,流传千古的经典诗词依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灿烂的一抹亮色,她以其最真实的表达与动人的遐思,在历史的长河中缤纷闪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同时,我们还要摈弃那些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偏见的,甚至有些还带有其糟粕的、腐朽的东西,真正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于滋润和涵养当代诗词文化,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担当起诗词文化应有的责任。

二、新时代诗词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守正创新是新时代的鲜明气象,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同样,新时代诗词的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诚然也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守正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创新是守正的必然要求。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诗词守正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诗词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创新基础上守正,才不会故步自封,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守正基础上创新,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要牢牢守住中华传统文化的红色根脉,守住中华诗词的红色根基和内在之源,“正”可以理解为中华传统诗词的内在规定和质的要求,“新”可以理解为对当代诗词新的理论认识和创造性实践探索。守正创新,就是把握中华诗词事物发展的本质内涵和内在要求,在遵循格律、韵法、对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新判断、进行新创造、推动当代诗词新进步。守正创新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恪守正道、革故鼎新观念的传承和弘扬,也是我们推进学术理论创新、进行实践创造的重要经验。

三、发掘精萃契合时代繁荣中华诗词

新时代,中华诗词事业正以其强大旺盛的生命力蓬勃发展。宏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论断,基于时代特点,固根培元,正本清源,真正做到在题材上求新、在用词上求新、在手法上求新、在意境上求新、在评价上求新。

一是关于诗词的扬弃传承问题。据了解,近年来,国家宣传教育部门已将许多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诗词相继纳入各类教材。尤其是中、小学课本中,已纳入百余篇中华经典古诗词,这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渗透和引领作用。诚然,这方面还应加大力度,更深层次地逐步将中华诗词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诗词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使三千年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精华既能够得到扬弃传承,又能够结合新时代、丰富新内涵、赋予新能量、激活新斗志,促其不断升华和创新发展。

二是关于发挥当代诗词的正能量激励问题。“笔墨当随时代”。当代诗词作品,应尽可能地体现当代印记、反映时代特色,歌颂真善美,传播正能量,鞭挞假恶丑。关于新时代的诗词工作,一方面,要提高政治站位,旗帜鲜明地倡导主旋律,把握好诗词创作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能够充分反映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创作导向和价值取向,不断促进中华诗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讲,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把中华诗词的这种表现形式赋予新的内涵和特质,使其既能够符合格律的规则和要求,又能够跟上时代前行步伐,能够创造性地多出一些歌颂劳动人民优良品质,抒写对理想社会和光明前景憧憬的作品,从而汇成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是关于大力推广运用时代新词问题。中华诗词学会周文彰会长在《推动中华诗词融入日常生活》一文中鲜明阐述:“古诗能用‘骡驮车’,今诗为什么不能用‘电动车’?古诗能用‘指南针’,今诗为什么不能用‘定位图’?古诗能用‘多宝塔’,今诗为什么不能用‘空间站’……正因为古诗用词具有时代特色,今天我们才能通过诗词研究古代的制度、科技、战争、生活、风俗等。如果我们不用时代新词,后人还能通过诗词研究我们今天的生活吗?”这铿锵有力、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道出了当代诗词运用新词语入诗入词的真谛。因此,我们必须在遵循格律章法的前提下,大力推动当代词语、词汇入诗入词,使诗词留下鲜明的时代印记。从军事术语来讲,卫星上天、航空发射、神舟飞船、洲际导弹、蛟龙入海、机动发射、航空母舰、士兵突击隐蔽待机、无人机突击,等等,都应入诗入词。从现代社会来讲,高铁、乡村振兴、扶贫攻坚、互联网、微信、快递、云端、直播带货,等等,亦应入诗入词。五代会以来的这些年,是中华诗词大发展大繁荣大跨越的时期,是千方百计发动千军万马走进千家万户结满累累果实的重要阶段。由于工作缘故,我脑海里烙印的近距离接触中华诗词学会周文彰会长每一幕中,目之所及,感慨不已。在飞驰的高铁上、在翱翔的蓝天里,他那种执着的头雁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殚精竭虑与忘我精神、大爱情怀,让我感动、感佩和感怀,那智慧的思考、那哲思般的雄文,或讲话、或致辞、或座谈,无不贯穿着鲜活的时代印记,让聆听者增知解渴、释疑解惑。这些,都是推动诗词文化当随时代的鲜明写照。

四是关于推广使用中华通韵问题。《中华通韵》是中华诗词学会组织研制的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是新中国语言体系中的新韵书,主要特点是体现与普通话一致,有利于中小学生的音韵启蒙教育。该书由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于2019年3月审定通过,2019年11月1日,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中华通韵》正式实施。《平水韵》是依据唐人用韵情况,而形成一部韵法。《词林正韵》是清人所作产物。而中华新韵则是起源于民国时期的韵法。中华通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部韵法,我们有理由有责任大力推广使用。《中华通韵》颁布实施五年多来,正越来越广泛地得到普遍认可和运用。目前,中华诗词学会倡导在全系统推广运用中华通韵,但同时亦尊重现行的双轨运行做法。守正创新的要义,不但只是内容上的要求,更应该在形式上也要同步突破。封建的、糟粕的必然要摈弃,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总不能只是墨守成规,抱着那些不合时宜的、僵化的、本本的东西不放和死守。至于在使用不同实践中遇到的一些缺陷和具体问题,建议应由有关学术权威机构或部门,研究出台相关的指导性意见加以规范。新的时代,唯有不断更新观念,才能深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扬弃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五是关于深入推进当代诗词“六进入”问题。中华诗词浩瀚无边、博大精深,发展诗词事业,我们责无旁贷。应大力坚持以诗教先进单位创建成果为依托,创新推动中华诗词“六进入”,扩大诗词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要加大诗词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力度,切实在坚持普及与提高并行、坚持改进与完善并举上下更大功夫、下更大气力,有效推进中华诗教融入社会、全面发展。比如,去年,中华诗人节和“新旧体诗的百年发展”巩义论坛、襄阳首届“诸葛亮杯”全国诗词大赛、第六届寰球华人“中国梦·深圳杯”诗词楹联大赛、乡村振兴叙事诗创作专题研讨亭山桥现场会、2023绍兴陆游文化节、首届湖南乡村诗词大会、体现关爱帮扶残疾诗人写作的“首届仁美诗词写作现象座谈会”,等等,这些都展示了“六进入”的积极成果,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总之,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诗词文化项目的内涵和方式,进一步使之成为社会知名文化品牌,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关闭窗口

中华诗教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区东区学正街66号 邮编:310018 联系电话:0571-86928238  浙ICP备09058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