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诗教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常山县阁底中心小学课题组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深入,以及学校发展的自身需求,我们积极探索农村小学诗教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策略,研究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可行操作机制,希冀进一步提升学校传统文化精髓,形成师生共同认可、共同践行、共同创造的学校校本课程文化。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小学诗教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科研课题,并于2010年6月被批准为浙江省教育科学的规划课题。近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课题目标,在市、县教科研专家的指导下,课题研究人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广阔背景下,运用系统论、素质教育论、建构主义、环境教育论等相关教育理论,自加压力,不断寻求课题目标与教育改革的更多磨合点,不断完善和修正课题研究方案,努力把该课程的研究汇入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洪流之中,使课题的研究过程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以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构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诗教 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
一、课题的提出
“少年若天成。”在小学阶段实施古诗文阅读与教学,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然而,要把这一想法变成名副其实的课程,并不那么简单。为此,我们进行了多方的论证和分析。
1.学生的需求。我们学校开展《农村小学开展诗教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已达三年之久,学生是否仍然有兴趣?“古诗文阅读”校本课程是否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分年级召开了学生座谈会。结果发现,学生为自己能背诵许多的古诗文而感到十分自豪,背诵古诗文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在作文中引用古诗文,文章变得优美了;看到美丽的风景,读了优美的文章,听到感动的事物,忍不住就有想写诗的念头;参与古诗文的各项活动,感到十分快乐……这些调查,使我们真实地、多方面地掌握了学生的需求状况,为我们设计课程内容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决策依据。
2.家长群体的需求。在《农村小学开展诗教的实践研究》这一市级重点课题结束之时,我们对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透过调查表,我们发现,家长们对“古诗文诵读与教学”活动的展开,起初认为只是着重于开发孩子的记忆能力,并没有多在意,后来家长发现参加活动后,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名诗佳句随口而出。孩子们在经典古诗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培养了气质,大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范。家长们为自己的孩子能接受古诗文的熏陶而感到十分欣喜,并希望学校把这项活动能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
3.学校的需求。2008年据我们学校对常山县三衢中学近三年的学校文体活动情况调查中发现,我校毕业学生所参与的演出等活动中,80%与其在小学接受的诗词教育有关,并且具有良好的活动效果,无论其形式或内容都与众不同。在阁底初中历年的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情况分析上,很多初中语文老师就讲到我校毕业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体验、积淀上比其他学校毕业学生整体水平就高很多。
二、现实课程资源的分析
(一)学校资源评估
1.教师资源。我校共有语文教师24人,有二人是浙江省中华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有五人是衢州市诗词学会会员会,其余均是县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具备一定的人文底蕴,而且教学积极性较高,其古诗文阅读的热情和写诗对句的特长使校本开发成为可能。近几年有100多首诗词发表于国家级、省市级诗词专业会刊上。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教促进中心副主任,《中华诗教》编委会常务主任孔汝煌教授,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副会长陈志明,原衢州市政协副主席、市诗词学会会长祝瑜英等专家多次莅临我校讲学上课,为我校教师传经送宝,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教师诗词写作与教学水平。
2.学生资源。每个学生的口袋内都备有一本《诗词诵读袖珍本》随身携带,学生可以随时背诵复习巩固。在强化诗词背诵积累的同时,我们提倡并鼓励部分对诗词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活动。几年来,学生创作了诗词几百首,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健康,或写景,或咏物,或抒情。如热爱祖国、庆祝国庆、保护环境、绿化家园、贺祖国六十华诞等。学生的诗作能在《常山诗讯》、《衢州诗词》等诗刊和其他刊物上发表,使他们心里面充满了成功创造的愉悦,促使他们在乐于读诗、写诗的同时,更主动更认真地学习语文,提高了他们多方面的素质
3.设施资源。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校园装点得诗意融融,韵味浓浓。橱窗里,每周有精心绘制的诗配画;草坪上,精美的小品诗文牌随处可见;长廊边,两排供师生施展才华、启蒙涂鸦,交流诗文知识的诗文碑廊吸引着不少目光;墙壁上,各班师生合作的“诗声琴韵”、“诗海扬帆”、“诗文之路”等栏目令人应接不暇。“青苗诗社”已是学生吟咏、创作的好去处。“校园之声”诗文小广播每周回荡在学校的每个角落。古诗活动短讯、诗文知识介绍、优秀创作诗交流……无不传递着孩子们的实践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二)社区资源评估
1.常山有“柚都石城”之称,我校所处的青石镇是其精华所在。古老的胡柚祖宗树距离我校不过数里,学校面对的青山下贮藏着有中华奇石之称的“花石”,常山江河流缓缓从学校门口流过。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志士在此留下了佳言绝句(我校诗碑林已经收集了十余首朱熹、徐霞客等的诗句)。优美的地貌资源,丰富的人文资源,为课程开发与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资源。
2.2008年5月学校被浙江省中华诗词楹联学会授予“浙江省中华诗教基地”的荣誉称号。省中华诗词领导对我校诗教特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阁底小学把中华经典古诗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德育中,把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文明教育结合起来,可以使孩子们从中汲取大量精神营养,真正达到“激活传统,继往开来”之目的”。 同年12月,学校常山县人民政府授予首批“特色学校”荣誉称号。因诗教工作的成功开展,使学校在省、市小有盛名,为中华、省市诗词专家所关注,也为我校诗教课程开发带来了便利。特别是县诗词学会会长赵木兰老师,常年担当我校学生青苗诗社的日常教学任务。
三、课题的实施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确立“诗歌教育”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通过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古诗词诵读与写作,在教师中开展古诗歌教育活动,总结诗歌教育的方法,探索实施“诗歌教育”校本课程的途径和策略,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教师教学业务能力,促成学校诗教办学特色的品牌形成。
(二)具体目标
1.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最终达到丰厚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2.通过该课程的实践和探索,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使教师能作为主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与管理中来,让他们在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中接受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新的冲击,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教学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明确农村小学学校的教育哲学,巩固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通过课题的实施,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通过诗教对学生的人性化影响,深入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同时,我们还分年段制定了学生诗词素养培养和发展的阶段目标,具体如下:
1—2年级:
1、喜欢诗词,有学习诗词的愿望和兴趣。
2、能熟练背诵新课标推荐的古诗词16首,能读背《诗景宜人》校本课程中学习的古诗64首。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古诗的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社会、生活、自然方面的状况。
4、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感受诗词艺术的语言文字的优美,能对古诗描绘的画面展开想象,尝试给浅显的古诗配画。
5、能在老师指导下,初步了解诗的感情类型,能从古诗中吸取民族文化传统精神的营养,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受到思想教育。
6、初步了解诗词押韵知识。
7、知道诗词教育是学校特色,能积极参加诗词综合实践活动。
3—4年级:
1、对诗词有浓厚的兴趣,有主动学习诗词的愿望。
2、能熟练背诵新课标推荐的古诗词24首,能读背《诗情感人》校本课程中学习的古诗64首。复习背诵1—2年级已背诵的80首古诗。
3、能了解古诗的作者及时代背景,知道诗歌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生活的道理,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注释,欣赏、理解古诗内容,能在头脑中构建画面,学习给古诗配画,尝试给图画配上诗歌。
4、分辨诗歌的感情类型,能从古诗中吸取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营养,提高审美情趣,陶冶身心。
5、知道诗的平仄和节奏等知识,知道一些诗词典故。
6、尝试在说话和习作中用上名言佳句,能在教师指导下创作诗歌。
7、关心学校诗词教育,积极参加诗词综合实践活动。
5—6年级:
1、喜爱、阅读、吟诵、积累诗词渐成一种自觉的心理需求和文化需求。
2、能熟练背诵新课标推荐的古诗词30首,能读背《诗理化人》校本课程中学习的古诗60首。复背已学古诗168首。(至毕业,每生累计背诵课标推荐古诗70首,校本学习188首,计258首。)
3、知道古诗的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诗词与政治、经济等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能借助注释,上网查资料等途径理解古诗,能咀嚼关键传神、富有哲理和情趣的诗句。
4、知道诗词的感情类型,有较敏锐的诗词审美感,利用审美直觉,强化对诗词作品包含的各式各样的感知。了解诗词超凡的想象力和奇妙地构思力,启迪智慧,开拓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5、知道诗的对仗,比兴等知识。
6、能在平时的说话和习作中引用诗句,尝试用不同的形式改写诗歌,尝试用诗歌抒发情感,描绘生活。
7、关心学校诗歌特色的发展,积极参加诗词综合实践活动。
三、课题研究与实践过程
农村小学诗教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的探索、验证,必须是“全员性”参与,“全程性”实践,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对学校校本课程的认识,增强教师对学校校本课程实施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使教师成为学校诗教校本课程实施的主动者。我校努力利用现有的校内资源,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特色。
(一)制订了《农村中小学教学管理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上学期,我校提出本课题研究以后,相关的课题组成员工作同步启动。当课题被推荐为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后,课题组更是积极主动地听取专家的建议,并结合前期调研的情况,对原课题研究申报方案,进行了修改,制订了实施步骤更加清晰、工作目标更加明确的课题实施方案。(详见课题实施方案)
(二)开展了全校有关诗词教学的座谈和调查
(1)2010年3月,我们分年级召开了学生座谈会。结果发现,学生为自己能背诵许多的古诗文而感到十分自豪,背诵古诗文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在作文中引用古诗文,文章变得优美了;看到美丽的风景,读了优美的文章,听到感动的事物,忍不住就有想写诗的念头;参与古诗文的各项活动,感到十分快乐……
(2)2010年3月,我们对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透过调查表,我们发现,家长们对“古诗文诵读与教学”活动的展开,起初认为只是着重于开发孩子的记忆能力,并没有多在意,后来家长发现参加活动后,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名诗佳句随口而出。孩子们在经典古诗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培养了气质,大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范。家长们为自己的孩子能接受古诗文的熏陶而感到十分欣喜,并希望学校把这项活动能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
(三)诗教校本教材的开发
1.对现有校本教材的问题分析
现每个学生的口袋内都备有一本《诗词诵读袖珍本》,但我们发现这一读本更多的是侧重于学生的诵读,同时未能对诵读内容进行细化的分类,也未能与学生一系列的诗词学习活动紧密结合。
2.校本课程开发的标准
(1)需要与实效相整合:既要反映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的需要,又要讲求课程实施的效益;
(2)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使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实现内容的综合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综合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3)自主与自愿相结合: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自选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体例、内容、形式)
(1)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体例:确定每课时内容的编写要求为:学生用书中分课题、课文、课后活动三部分;教师用书分成课题、预期目标、教学指南(内容挖掘或过程建议)三部分。课文和课后活动选择时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菜单式选择学习。如低年级可分状物类(静物、动物等)、写景类(春、夏、秋、冬)等,课后活动菜单式选择如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画一画等;到了高年级还可以按诗人,按作品的时代、按作品的主题等进行梳理分类,活动形式上也可以添仿一仿、改一改等。
(2)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
古代的名家名作。这部分内容是对文本诗词学习的一个补充,从诗人、诗的主题、诗的写法、诗的内容上进行补充,开展同一主题的诗词学习。
有关常山的诗词资源开发。引导学生对自己收集有关描写家乡的诗词。同时还可以收集现市、县诗词学会会员的优秀诗作进行汇编。
本校师生诗词资源的开发。我们把历年来学校在开展诗词节活动中积累的诗词创作进行认真地整理,挖掘,精选了部分比较优秀的诗词创作,再进一步对其进行加工改编,成为教材里的一部分,并且采用活页形式,学生的优秀创作还可以入编。
(3)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形式:一是教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对各个年级必背古诗词进行精选;二是组织学生参与挑选;三是让学生评选我最喜欢的古诗;四是师生的优秀作品汇编(采用活页),五是组织学生收集有关常山的古诗。
(四)诗教校本课程的实施
1.校本课程的实施
(1)课时安排:每周一节课,以一个学年为一个周期。
(2)学科的渗透。要求每位任课教师都能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加以渗透,如音乐课进行古诗词的吟唱;美术课对古诗词进行绘画创作;作文课进行古诗词的改写、创作等;数学课进行数字古诗词教学等。
(3)各种活动
(1)开设诗词诵读课。为了保证学生诵读诗词时间的落实,学校每周二、四早晨开设10分钟的诗词诵读课,诵读内容和诵读形式由各班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安排。
(2)各班在前面黑板上开辟“每周一诗”栏目和楼道、走廊诗词专栏,由教师向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的诗词作品
(3)办好学校诗词月报《青苗报》(分低段和高段)。
(4)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诗歌教育、学习讲座,与市、县诗词学会、有关单位挂联,开展采风习作活动,将教师创作的优秀诗词作品编辑成册或者向有关会刊、杂志推荐发表。
(5)在校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和交流,设立“小小诗人”奖,同时利用好县新华书店与县图书馆与我校的良好渊源关系,开展相关读书创作活动
(6)继续举办诗词节专题活动。
2.课程融合,学科互补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之后,在我校诗教已不单单是一门课程,而是已经融合在所有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扎根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单纯的诗歌教学也许比较生硬,甚至为乏味。通过长时间的实践研究我们已经让诗词这一文化瑰宝走进了学生的课堂,让诗词与学科知识相融合,与各科教学相融合,通过诗词配乐,配画,配新解,将诗词的吟诵、品味、聆听、体悟融入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学中,让学生从传统文化诗词中汲取养料,塑造良好的品德,弘扬民族精神。学校文娱活动或重大表演必有诗词吟诵,节目的主持必有诗化的语言,匠心独运,诗词的渗透融合达到了一种胜境。
例如体育老师在教学生蹲踞式起跑技术动作时,吟到“身体全蹲手在前,右膝放在左弓边,身体前倾恰似弓,用力蹬地如离弦。”学生边吟诵边掌握了动作要领。数学老师在教“估算”一课时,教师引用诗句导入:诗人杜牧在《江南春绝句》中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南朝四百八十寺”,诗人是否为了写此诗一一数过呢?学生争相回答:“不是,是估计的,表示寺庙很多”。教师顺势导出,“估计或称估算,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诗歌教学与数学教学形成了鲜明的互补效应。美术老师带领学生学会了为诗歌配画,引导学生在领悟画面意境的基础之上作诗。音乐老师让学生们尝试着根据曲子编写韵文歌词,诗歌教学有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3.诗化环境的布置
在校本课程如火如荼地实施的同时,我们牢牢地记住了环境也具有育人的功能,所以在校园环境的诗化布置上,我们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争取一草一木都进诗,一楼一座都赋词。
(1)诗墙的布置。学校的诗墙上呈现的是我国古代文学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代的一些有关诗词发展的特点和典型的诗作代表,此外还囊括了历代的文人墨客对我县作的诗歌佳作。
(2)诗句上台阶。学校的三幢楼的每一级台阶都粘贴有关于勤学、惜时、友爱、处事等的名人格言、谚语警句。
(3)三字经、成语故事上柱子。学校的两幢主教学楼上都有课题组成员精选的三字经句子和精典的成语故事。
(4)诗楼的命名。学校的三幢教学楼都以诗歌中的“子”字抬头命名,名字的释义都来自诗词中的诗句和诗人名,分别为“子曰楼”、“子美楼”、“子衿楼”。
4.课程评价方法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我们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评价,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评价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重视学生、家长、教师同行,校长对教师评价、方法有调查问卷、课堂记录、案例评析。
(2)对学生成长的评价。
评价时,我们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体验等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内容。评价的方法除了观察、调查、考查学习知识(古诗词诵读等级评定)、成果展示、评比“诵读小擂主”等外,还建立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成长记录袋”,允许孩子们把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一张画、一副书法作品、一篇读后感悟……)放到记录袋中,让这些点点滴滴的收获、体会陪伴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
5.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保障
(1)构建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是建立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的保障。“校本课程”在学校中主体地位的确定和完善也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初步建立了校本课程的管理网络即:校级领导管理,教导处、教科室管理,教研组管理。
(2)校级领导管理:
①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总设计师。策划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方案》。并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督促和评价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②校长按计划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经费到位,供购实资材,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请专家讲课及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研讨活动,保证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3)教导处、教科室管理:
学校教导处、教科室具体负责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评估等工作。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创新
学校诗教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是让诗词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以继承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内容。
1.提升了学生的素养
每个学生的口袋内都备有一本《诗词诵读袖珍本》随身携带,学生可以随时背诵出整本诗作。在强化诗词背诵积累的同时,我们提倡并鼓励部分对诗词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活动。几年来,学生创作了诗词近百首,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健康,或写景,或咏物,或抒情。如热爱祖国、庆祝国庆、保护环境、绿化家园、贺祖国六十华诞等。学生的诗作能在《常山诗讯》、《衢州诗词》、《文峰诗词》等诗刊和其他刊物上发表,使他们心里面充满了成功创造的愉悦,促使他们在乐于读诗、写诗的同时,更主动更认真地学习语文,提高了他们多方面的素质。
2.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诗教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落实都是靠教师完成的。教师的诗文素养决定了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所以教师学生必须同步发展。在学校内部,我们不仅要求教师带头诵诗,同时倡导教师写诗。近年来,我校教师的诗词作品不断出现在《常山诗讯》、《衢州诗词》、《文峰诗词》等诗刊诗书中。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教促进中心副主任,《中华诗教》编委会常务主任孔汝煌教授,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副会长陈志明,原衢州市政协副主席、市诗词学会会长祝瑜英等专家多次莅临我校讲学上课,为我校教师传经送宝,还在我校的诗节上题词,极大地鼓舞了我校教师诗词写作与教学的信心。魏淑军、张志桔老师已成为浙江省中华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我校的其他22位语文教师都是县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另外,由于《诗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参与面较广,研究力度强,大大提高了年轻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正在不断强大起来。在常山县第一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评比暨阁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活动,课题负责人徐峰校长上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课获县一等奖。
3.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我校属浙江省中华诗词楹联学会授牌的“浙江省中华诗教基地”(我市仅两所学校),学校还于2010年底被市教研室评为“衢州市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优秀学校”。学校在2007年就开始汇编《古诗词诵读与赏析》教材,2008年就分年级尝试开设了“传统诗歌教育”校本课程活动,迈出了诗教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第一步。另有《古诗词诵读》一书已经汇编、修改、付印多次,初步形成了符合农村小学学生以及我校实际的文本之一。在历次市教研室开展的调研中成绩优异。教师的20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教师10多人次在市、县举行示范课或观摩课。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校园装点得诗意融融,韵味浓浓。橱窗里,每周有精心绘制的诗配画;草坪上,精美的小品诗文牌随处可见;长廊边,两排供师生施展才华、启蒙涂鸦,交流诗文知识的诗文碑廊吸引着不少目光;诗墙前,各班师生驻足吟诵。“青苗诗社”已是学生吟咏、创作的好去处。“校园之声”诗文小广播每周回荡在学校的每个角落。古诗活动短讯、诗文知识介绍、优秀创作诗交流……无不传递着孩子们的实践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4.提高家长诗文素养。
学生阅读经典诗文,必然会引起家长的关注,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和辅导,天长日久,在学生的带动下,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不少家长与自己的孩子一块背诗、联句,共同作诗配画,办小报,部分家长还帮学生将有关古诗文进行艺术创作,编成表演短剧或相声演出,借助艺术的形式表现诗意,使抽象化的东西变形象了,增强了学生对原作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在无形中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渗透到众多家庭之中,熏陶和影响了广大的家长,“书画盈室,遍地诗声”的文化家庭越来越多,这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构建和谐社会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1、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的意识有待再提升,课题研究的能力有待再提高。
2、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建立。
3、校本课程教材的实验效果的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七、课题成果附录
1.《农村小学诗教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市级课题记录表》
3.《市教科所领导来校指导课题的研究工作》
4.《学校研发诗教校本课程的初稿汇编》
5.《学校诗教校本课程的成稿》(《诗景宜人》《诗情感人》《诗理化人》)
6.《常山县阁底小学课程表》
7.《常山县阁底小学的教师、学生荣誉汇编》
八、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
2、杨叔子,《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1;
3、课程教材研究所,《活动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4、魏本亚,语文课程改革研究专题讲义,2006.10;
5、张继红,《中国古代诗歌教育简史》,河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课题组组长 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