黉门扬古韵 “诗教”育新人
——永安市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之实践与建议
福建永安市关工委 李廉德
21世纪的中国,正处在振兴、崛起的历史关头。全民族的素质,尤其是作为祖国希望、民族未来的青少年素质,引起全党全民族的深切关注。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向全党全民吹响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这场历史性进军的号角。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培基固本。因此,让中华诗词走进校园,继承和发扬我国“诗教”优良传统,乃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大计、千秋要务。
2001年元旦,永安市政协、永安市关工委、永安一中和永安燕江诗社联合在一中举办“新纪元迎春诗会”,市政协主席叶培坤、市关工委主任董殿亭等领导出席并讲话。会上,对全市诗词进校园、“诗教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并邀请全国“诗教”先进单位三明一中校长吴锦裕和诗词班指导老师余元钱介绍经验。从此,拉开永安中小学中华诗词进校园、“诗教”活动的序幕。
一、实践活动
这年3月,北门小学率先在全市创建小荷诗社,聘请燕江诗社两位老同志担任指导老师。接着,大陶二小、东门小学、实验小学、南门小学、八中、六中、三实小、西门小学、洪田中学、一中等中小学先后成立诗(联)社,燕江诗社有11名社员受聘担任指导老师。这些中小学还邀请燕江诗社社长为师生和诗社举办诗词讲座,传授中华诗词发展史、“诗教”历史和诗词格律常识。他们以教育部制订的小学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小学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精解》和中华诗词学会编辑的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名篇》为教材,由指导老师组织学生阅读、朗诵、背诵、鉴赏,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深受学生喜爱。“诗教”在全市蓬勃开展,成为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一朵奇葩。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2004)8号、闽委办(2006)24号和永委办(2006)74号文件精神,通过讲座、诗会和培训班等途径,让校长和教师进一步认识中华诗词进校园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我国“诗教”古已有之。今天,我们提倡“诗教”,是为了民族的振兴。首先,“诗教”是一项固本培基的灵魂工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要通过“诗教”对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其次,“诗教”是时代的呼唤。以诗育人,是以诗治国、以德治国、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重要内容及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再次,“诗教”是素质教育的需求。当今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力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是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的主要来源是民族文化。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不仅是文学,而且是历史、地理、哲学、图画、音乐、科学、艺术,是百科全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而宝贵的资源。在“诗教”中,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永安市关工委把诗词进校园列为德育“三牵手”内容,既丰富德育“三牵手”内涵,又拓展德育“三牵手”渠道,深受家长和社会的好评。燕江诗社的老同志用诗词与青少年牵手、结对,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美德,陶冶学生情操。通过“诗教”老少牵手,创新德育载体,成为永安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大特色、一个品牌,在永安市德育“三牵手”研讨会上作专题发言、介绍经验,得到省、三明市关工委领导的关注和肯定。
2007年,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中,进一步扩大“诗教”范围。永安市第二实验小学成立香樟诗社,至此城区7所小学全部成立诗社。接着,上坪中心小学和贡川中心小学又先后成立杜鹃诗社和会清诗社。目前全市中小学诗社达15个,社员500多人。诗词进校园活动逐渐从城市向农村延伸。
二、 初步成果
8年来,全市中小学诗社小社员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创作绝句、对联计5000多首(副),有8所学校编印诗联集,其中出现一批优秀习作。这些习作分别在《燕江诗讯》《永安报》、福建省诗词学会《通讯》《诗词之友》《对联》《诗词》《中华诗词》等报刊发表。在全市中小学生环保诗赛中,获一、二、三等奖的44首绝句,参加全国首届“秦皇杯”保护地球诗文大赛,全部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保护地球诗文艺术集锦》,其中5首获优秀奖。该书“编者按”指出:“福建省永安市燕江诗社与永安市环保局等部门于2002年世界环保日期间共同举办全市中小学生环保赛诗会。他们的做法很好。赛诗会不仅赛出好的作品,像初三学生谢菁菁的《不眠》、王爱群的《小草》、初一学生范碧芸的《芳草喜人》等都很有品味,立意好,格律齐,而且更重要的是永安市燕江诗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永安市领导真正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来抓,既抓环保设施建设,又注意环保意识的建设,从宣传教育入手,从中小学生抓起,抓出了成效。” 2005年和2007年《中华诗词》在“校园诗稿”专栏分别刊载北门小学小荷诗社社员习作6首、实验小学雏燕诗社社员习作8首。2007年第6期《中华诗词》轮值终审欧阳鹤(该刊顾问、编委)在“卷首语”中指出:“本期‘校园诗稿’值得我们特别关注,此栏作者为中小学生,他们的作品感情清纯,出语天真,读后使人耳目一新。如陈心怡的《春雨》:‘细雨酥酥下,飘飘落入田。无声甘润物,今岁定丰年。’……”陈心怡就是永安市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雏燕诗社社员。
“诗教”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促进课程改革,提高阅读课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语文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加强古诗词教学,不但指导学生朗诵、背诵、鉴赏,而且相机渗透格律常识传授,从而营造学习格律诗词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对格律诗词的兴趣爱好。八中语文教师、诗社指导老师姜才棠,参加第一期“诗教”师资培训后,把语文教学和“诗教”有机结合起来,改进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撰写《让诗歌写作走进中学语文课堂》和《为诗词进校园铺路》两篇论文,在省诗词学会《通讯》(总32期和总39期)发表。这两篇论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初中语文教学与“诗教”的有机结合进行有益的探索,引起广泛关注。
永安市坚持不懈开展诗词进校园活动的做法、“诗教”所取得的成效,受到省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诗教”中心的重视和好评。2005年10月和12月,《三明日报》《福建日报》分别发表《雏凤清于老凤声——永安市“中华诗词进校园”侧记》《昨日南园春早杏花墙外枝横——永安“中华诗词进校园”侧记》的长篇通讯,报道永安诗词进校园的盛况和所取得的成效;永安电视台摄制《“诗教”育新人》电视专题片,在“走遍燕城”栏目播出,介绍北门小学“诗教”的经验和所取得的成绩。《诗词之友》《中华诗词》都对我市诗词进校园情况作过报道,肯定“永安市诗词进校园取得成效”。
三、主要措施
永安市的诗词进校园活动之所以能长期坚持,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并取得明显的成效,主要采取五项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一是成立中华诗词进校园辅导站。永安市关工委重视诗词进校园活动,成立中华诗词进校园辅导站,教育局关工委成立分站。其主要任务是协调、统筹、辅导全市中小学“诗教”活动。辅导站成立后,开展一系列诗事活动。如举办诗词讲座、老少同台吟诗、举办全市中小学环保和旅游诗赛、培训“诗教”指导教师等。
二是聘请燕江诗社老同志担任指导教师。燕江诗社10名理事,有6名应聘担任中小学诗社指导教师,还有5位老社员也被聘请。他们中有的70多岁,仍乐此不疲。他们担任诗社指导教师是义务劳动,没有任何报酬,全凭热心、爱好和奉献精神。燕江诗社为全市“诗教”的顺利开展提供师资力量。
三是学校加强领导,把“诗教”列入课程计划。学校把诗词进校园当作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真正摆上议事日程,狠抓落实。校长、书记在思想和行动上给予重视、关心和支持,指定一名副校长具体分管和一名诗社辅导员。分管副校长,帮助诗社和指导老师解决实际问题,落实各项具体措施;辅导员,协助指导教师做组织工作。“诗教”时间排入课程总表,每周一课,定点定时,雷打不动。
四是开展老少同台吟诗活动。每年教育局、市关工委和燕江诗社等单位、部门都联合举办全市老少同台吟诗活动,如国庆诗会、元旦诗会,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诗会,“绿色之韵”诗会、“夕阳红”诗会、“知荣明耻”诗会等等。这些诗事活动及时配合党的中心,高唱主旋律,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为少年儿童塔起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与老同志一起交流,向老同志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诗词兴趣和创作水平。
五是开展“诗教”交流和研讨活动。为了推动和促进“诗教”,提高以诗育人的效果和质量,辅导站先后在北门小学和南门小学举行“诗教”观摩课,全市中小学“诗教”分管领导、辅导员和指导老师参加听课,交流和研讨“诗教”经验。北门小学、三实小、东门小学和实验小学先后开展纪念诗社成立系列活动,举行“诗教”公开课,举办吟诵会,召开研讨会,编印社员习作《雏凤新声》《晨曦诗韵》《新芽》和《雏燕初啼》等诗(联)集,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少年儿童深受鼓舞,家长也受到教育。
四、三点建议
永安的诗词进校园活动、“诗教”工作虽然坚持了8年,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举步维艰,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主要问题和困难两个: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关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尚未认识到传承中华诗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因此不关心、不重视、不支持。二是缺少指导老师。在校的语文老师对格律诗词不感兴趣,不懂格律常识,无法担任“诗教”的指导老师。燕江诗社的老同志年事已高,将逐渐退出“诗教”,后继无人。有的学校虽有意搞“诗教”,但因没有指导老师而搁浅。
当前,要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诗词进校园活动,搞好“诗教”工作,建议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一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有关部门、中小学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真正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宣部等六部委《关于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经典诵读和诗词歌赋创作活动的通知》,把“诗教”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列入学校德育工作范畴,当作“课改”的一项任务来抓。
二要解决指导教师问题。有的学校“诗教”之所以开展不起来,主要原因是没有指导老师。从长远计,大专院校要开设中华诗词课程,培养中小学“诗教”老师。在目前,可以采取举办培训班的办法解决。永安于2004年3月和2006年3月,举办两期中华诗词进校园师资培训班,全市中小学共有80多位语文教师脱产参加3天和2天的培训。但由于时间太短,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绝大多数不能独当一面担任指导教师。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进行诗词常识培训(或轮训),这不仅可解决“诗教”指导教师问题,而且对提高阅读课的古诗词教学质量有好处。
三要解决教材问题。目前,“诗教”没有统一教材,这也影响此项活动的顺利开展。2004年,笔者应北门小学领导要求,把讲座稿整理编印成《绝句入门》一书,作为“诗教”教材,深受欢迎,供不应求。近几年,有的地区如我省的宁德、河北的秦皇岛已编了“诗教”教材,建议省或三明市关工委协同教育部门,组织专家、老教师做好这项工作。
当然,要深入、广泛、持久地开展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恕不论述。但以上三项是关键。具备此三项,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等6部委联合发出《关于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经典诵读和诗词歌赋创作活动的通知》,指出:“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求”,决定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和“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活动。这给中小学“诗教”指明了方向,赋予新的任务。我们要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开展“诗教”活动,充分发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诗词启智、燃情、立德、创新等功能,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和传统美德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振兴中华的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