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教网
 首页  诗教理论  诗教经验  诗词资料  诗界瞭望  诗乡诗教  关于我们  校园主站 
当代诗词
当前位置: 首页>>诗教经验>>正文
以诗教为特色全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2006-10-14 10:00 中华诗教网  本站整理

以诗教为特色全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崇高事业,新世纪的到来,赋予教育事业新的使命,那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具备良好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一代新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院是一所在中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强调实践性和技术性,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必然的要求。同时我们也清楚的意识到,职业教育应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院逐步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为依托,诗教为突破口,兼容书画,并蓄史哲的人文教育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努力增强诗教工作的自觉性

要在校园里搞好诗教工作,认识是关键。我们学校开展诗教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领导高度重视,教师积极参与,以实践带动理论研究,以科学理论指导诗教活动。

(一)高度认识诗教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于1984年在清华大学作过一个演讲,标题是“半个人的时代”,阐述了文理分家导致人的片面性。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马尔库塞撰有《单向度的人》一书,指出了人发展的畸形化的倾向,发人深省,至今对我们仍有启迪意义。近代科学强有力的推动了社会和人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科技和人文的分离。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人的商品化现象也很严重,对金钱的追逐使一些人把自己变成了赚钱的商品,变成赚钱的机器,凡于赚钱无使用价值的知识一概弃之如弊履。这种价值观渗透到教育思想上就是重理工、轻人文、重做事、轻做人,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是“半个人”。没有高尚品格,没有崇高的人生追求,没有是非观念,这样的人就是“不打自垮”的典型。早在本世纪初,一些西方著名大学(如哈佛、麻省理工学院)就注意克服这种片面性,探索文理汇通之路。哈佛的学生在一二年级要上“通识课程”,广泛涉及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工科学生要学占总课时22%左右的人文课程。西方教育学家希望通过文理汇通,克服人的片面性,挽救日益深重的精神危机和道德危机。他们未必能达到目的,但他们的经验却对我们有益。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段时间以来,部分高职院校致力于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本领,即职业技术,弱化了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的教育,使某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以“实用”为标尺,作目光短浅的取舍,文、史、哲等人文课成了名副其实的点缀,对学生进行纯技能化的训练,这会造成高职学生知识与能力上的畸形,“做人”与“做事”的脱离,影响其学生的长远发展,而且会制约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故高职教育必须加强人文教育,用人文精神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探究超越现实功利主义的人生意义、理想、信仰,从而将“为何而生”的思考与“何以为生”的学习结合起来,构建正确的、足以影响其一生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体系,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因此,加强人文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是促成高职教育和谐、稳定、全面地向前发展的必要保证。

正是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才能给诗教以应有的地位,统一认识,保证诗教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有着良好的人文教育传统,值得好好地继承与发扬。尤其是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苑中的一朵奇葩,可以这样说,中国就是诗词的国度,伟大的古典诗词孕育了无数志士仁人,贤德圣哲,塑造了勤劳勇敢、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基于上述认识,在构思我校人文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以传统文化为依托,诗教为特色,兼容书画,并蓄史哲”宗旨。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以古典诗词为突破口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领导高度重视 教师积极参与

学院领导班子一贯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对诗教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在物质和人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在理论上,主要通过学习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等文件精神,深刻认识校园诗教对塑魂植根育人工程的重要意义。并亲身参与诗教实践中,两位副院长出任兴华诗社名誉社长,潜心诗词创作,常有诗作在诗刊上发表,为全院师生树立了榜样。2000年下半年,院长办公会议在回顾前一阶段诗教工作经验的同时,结合学院办学思想和发展战略,认定以诗教为特色的人文教育为学院主要的办学特色。

在领导的倡导下,一批诗教骨干逐渐成长,教职工参与诗教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全院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诗教活动具体、实际,有大量的社务工作要做。院党委委员、院党办主任任诗社社长,院团委书记兼任副社长,院办、团委的工作人员热心奉献,积极作好诗教的组织协调工作,人人都成为兼职的社务义务骨干。诗教又很专业,我院的语文教师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诗词创作水平,还积极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与诗教相结合的路子,在指导学生诗社和组织推荐学生作品对外发稿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诗教顾问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教工作的策划、组织和实施中,执着追求、热诚奉献,还承担了诗教、编刊、对外联络等重要业务工作。诗教工作在我院的蓬勃发展,感染了大批教职工,他们关注诗教工作,热心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来。

(三)积极进行诗教理论探索 以理论带动实际工作的不断深入

诗教的提法是“古已有之”,诗教活动在每个时代也陆续不绝,但系统的诗教理论成果却十分缺乏。在新的形势下开展诗教活动,更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为了增强诗教工作的自觉性,我院的师生除了做诗教的热心实践者,还做诗教理论的积极探索者,诗社常组织有关教师座谈、交流学习和教学心得,定期开展专题研讨,并撰写成论文。目前,我院已有三位老师的四篇诗教论文入选全国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以以“诗词进入大中小学校园”为主题的中华诗词研讨会,得到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整体反映学院诗教科研成果的《中华诗词曲联简明教程》也正式出版。

二、紧紧抓住诗教这个特色,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在校园内开展诗教必须同时兼顾读和写,以写作为主导。98年以来,我院从诗词创作入手,不求速达,不急功近利,步步为营,逐步推进,经历了引进、扎实和提高三个阶段,使古典的诗词在我院生根、开花、结果。

(一)诗教引进校园

19987月,在校庆二十周年凑备活动中,院领导研究决定试办诗教。在杭州钱塘诗社的协助下,9月份办起了全省第一个在校中专生的诗词创作培训班。参加学员100人,经过20个学时的格律和写作入门知识的教学,多数学员交出了律绝和小令等习作,有六位老师温故而知新,创作了诗词处女作。10月,辑印了全省第一份校园诗词书画专刊,选登了22位同学、9位教工的56首诗词作品,在教育界引起较大的反响,民盟浙江省委机关报《浙江盟讯》为此发表了《让诗书画丰富素质教育》的专题报道。这是我院诗教的引进阶段。

(二)诗教在校园生根开花

199811月,首届诗词班结业的30名优秀学员组建了全省第一个在校学生的诗词组织——露曦诗社。定期开展创作交流与辅导活动,成为学院第二课堂中最有活力的社团之一。199911月至20003月,举办了第二届诗词班,40名学员结业。我院诗教进入了良好循环的扎根阶段。

(三)诗教进入稳步发展的轨道

20004月,我院决定进一步扩大诗教规模,提高层次,组织成立了由近20名教工和200多名学生参加的兴华诗社,并被中华诗词学会和省诗词学会吸纳为团体会员,五位诗教骨干教师成了省诗词学会个人会员,六位还加入了中华诗词学会。学生社员还成立分社,规范、充实了领导机构。诗社有了定期出版的社刊:《兴华诗教》。在省诗词学会的支持下,我们利用《兴华诗教》报与校外诸多诗词社团和刊物进行着广泛、密切的交流。在院图书馆特设了诗词阅览角,让诗词进一步深入到广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1998年以来共举办诗词培训五期,结业学员300人。兴华诗社一手抓新社员的普及培训,一手抓老社员的创作辅导,进入了稳步提高的阶段。

三、全面推进诗教正规化、制度化建设

经过了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诗教工作已逐步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诗教团体、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一块活跃的交流阵地、一种灵活的办学模式。

(一)建立了一个稳定的诗教团体,做到组织有章程、领导有班子、经费有保证、活动有计划、交流有阵地。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人文素质教育,强化新时期人文科学建设,学院于2001年初成立人文科学部,每年拨款一万元用于《兴华诗教》的出刊。该部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以诗教作为龙头,兼融书画,并蓄史哲,锐意探求新形势下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它的成立也标志着我院诗教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院诗教的师生骨干成员不仅思想素质好,热心诗教,乐于奉献,而且具备了一定的诗词写作能力。近几年来,有一百多人写了上千首作品,经修改后不仅发表在《兴华诗教》报上,还被推荐到《钱塘诗讯》、《新时代诗词》等校外专业诗刊上发表。20009月,本院中专部学生社员中有47名同学的102首作品入选全国《跨世纪中学生诗词选》,占入选作者数的7.5%和作品总数的12%,有两位老师因组织推荐成绩显著成为编委。汇集有300余首学生习作的作品《新蘖集》也已正式出版。

(二)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诗教的规范化建设初具规模。五届诗词班都有相应的教学计划,有相对稳定的师资,有自编并公开出版的教材《中华诗词曲联简明教程》,有逐步完善、行之有效的诗词教学模式,有相对合理的考核标准,有稳定的教学秩序。诗词教育被学院确定为选修课程,制定了考核标准,在全院范围内实施,不同专业的学生报名踊跃,学习热情较高,为诗教在全院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诗词作品的发表还作为学生综合测评的加分项目,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省诗词学会为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初级培训证书,这进一步促进了诗教的规范化建设,到目前为止已有24位同学取得该证书。教职工社员培训、交流列入了诗社和院工会文化活动,曾多次组织诗词沙龙,为教职工讲授诗词创作基础知识。

(三)建好一块活跃的交流阵地——《兴华诗教》。这份校园诗词季刊在全国第十三届诗研会期间被众多的诗人称赞为全国仅见。它既是我院诗教工作的成果展示,也是诗教经验和作品内外交流的窗口,本院在校师生基本上人手一份,成为素质教育的补充读物和诗社创作课的辅助教材。诗社以院领导确定的诗教工作“两个坚持”为办报指导思想,至今已出刊12期,共刊发学生诗词习作约800首,教工诗作175首,选录了当代诗词名家、诗人的优秀作品作为习作者的典范。《兴华诗教》报目前有稳定的编辑班子,有固定的出版日期和发行渠道,有充裕的稿源,在我院诗教的巩固、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赢得了一定的社会声誉。

(四)建成一种灵活的办学模式,坚持校、社联办诗教。我院先后聘请了袁第锐、蔡厚示、刘庆云、毛大风、戴盟等全国或省内著名的诗词名家或热心于诗教的工作者担任本院诗教名誉顾问,邀其讲学或授课、写稿。与省诗词学会、新时代诗社等联办诗教活动,协调了校园诗教的周边环境,不断吸取外部营养。19998月,《中华诗词通讯》报导了我院与钱塘诗社联办诗教的经验。200010月,我院与浙江省诗词学会联合筹建浙江省诗词培训中心,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诗教活动模式。

四、努力探索诗歌扎根校园的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存高远,对于当代青年的成长和成才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院积极探索诗教新载体,拓展新渠道,传统文化之花扎根校园,并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一)实现诗教从第二课堂向第一课堂的转化。为了扩大诗词教育的普及面,学院重新修订了《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有限的课时中增加四节课的诗词创作内容,并列入考核内容,使诗教得到广泛的普及,也为诗词选修班和提高班的生源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思想道德品德修养》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为了充分发挥传统道德资源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我院编写了“古典诗词与道德”的教学参考资料,把道德教育和诗词教育相结合,以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引导学生塑造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之中。

(二)创造形式多样,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诗教载体,提高教育效果。古典诗词虽然蕴涵丰富的文化内容,但表现形式已经与当代青年有一定的距离,新形势下的诗教活动必须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样才能吸引青年,教育青年。多年来,我们在诗教的载体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诗词吟唱会、诗书画笔会、人文之旅、人文讲座等多层次、多形式的诗教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05月,我们与浙江省诗词学会、新时代诗社联办中华诗词沙龙首次活动。有30多位诗人和文艺界人士与本校200余名师生济济一堂,诗词吟唱,歌乐助兴,翰墨添香,交流承传。师生普遍反映这是一次现代和传统文化相融汇的精神文明的盛会。《浙江日报》、《钱江晚报》、《联谊报》等多家媒体作了报导。在学生中涌现了要求参加诗社的热潮。同年4月、12月兴华诗社组织过两次诗词文化之旅试点活动,利用杭州西湖秀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把学生的郊游活动和诗教结合起来。徜徉于灵山秀水、名胜古迹之间,请老师讲解有关的名人轶事、锦篇佳联,极大地提高了郊游的文化品味。《浙江诗讯》第39期刊发并肯定了这一寓诗教于郊游的创举。此后,这项活动由兴华诗社和院团委联合举办,每学期推出,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2001年“五四”期间院团委与兴华诗社联办“党在我心中”诗词朗诵比赛,十三所在杭高职学院参赛,雅诗阙词、歌声舞姿,将诗词古韵与青年的朝气融为一体,受到各界的好评。

有计划地推出系列人文讲座也是诗教的重要形式。如《中华诗词的历史沿革》、《文学家谈诗与人生》、《企业家与人文素养》、《诗说延安精神》、《人文精神与中华诗词》等,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副会长梁东,中华诗词学会顾问袁第锐、蔡厚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刘庆云、毛大风,青年诗人萧遥等知名人士都曾作客我院,给学生们带来了一次次的精神大餐,在全院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诗社还与院书法协会积极进行互补交流。同学们将自己的诗作用书画形式表现出来,珠联璧合,进一步提高了创作的积极性。邀请省老年书画研究会来我院举行诗、书、画笔会,大受师生欢迎。

这些活动都有寓教于乐的特点,曾应邀参加诗词沙龙的中共西湖区委宣传部的一位干部深有感触地表示要对形式多样的诗教在新形势下促进、辅助思想教育工作的特殊作用进行研究和宣传。学生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受到启迪,在参加各类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几年来我院毕业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誉。

江总书记在“三个代表”的论述中,强调了“先进文化代表”的重大意义,而具有先进性、人民性和爱国主义传统的优秀诗词自然属于先进文化的范畴。中华诗词作为我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最具民族特色,应大国弘扬,不断发展。江总书记提出要“以德治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中华诗教则是传统美德的摇篮。为此,中华诗词学会已提出大力培养青少年诗词创作者的号召,振兴中华诗教,我们责无旁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将在全国十二、十三届中华诗词研讨会精神的鼓舞下,努力工作,克服困难,把我院的诗教工作提高琶一个新的水平。

关闭窗口

中华诗教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区东区学正街66号 邮编:310018 联系电话:0571-86928238  浙ICP备09058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