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教网
 首页  诗教理论  诗教经验  诗词资料  诗界瞭望  诗乡诗教  关于我们  校园主站 
当代诗词
当前位置: 首页>>诗教经验>>正文
桐庐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材料
2024-05-22 10:53  

桐庐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材料


潇洒桐庐郡  中国最美县

——高质量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汇报材料

一、桐庐县基本情况

桐庐,公元225年建县,县域面积1829平方公里,美丽的富春江穿境而过,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实景。天下独绝的山水风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和独一无二的钓台胜迹,吸引了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来到桐庐。从南朝吴均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到唐朝韦庄的“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从宋朝苏东坡的“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到清朝刘嗣绾的“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特别是北宋名臣文豪范仲淹的《潇洒桐庐郡十绝》,为桐庐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诗乡画城·潇洒桐庐”已成为我们的城市宣传品牌。

桐庐是山水诗的发祥地山水诗开山鼻祖谢灵运写下《富春渚》《七里濑》《初往新安至桐庐口》等灿烂诗篇。桐庐也是唐诗的盛发地孟浩然、李白、白居易、刘长卿、杜牧等90多位唐代诗人来过桐庐留下了诗词名篇。桐庐籍唐代诗人也声名远扬,《唐才子传》6位桐庐诗人,分别是方干施肩吾徐凝,“一门三进士”的三章(章八元、章孝标、章碣)《全唐诗》收录16位桐庐籍诗人的1067首诗作。20156月,在省委省政府提出四条诗路之前,与浙江省诗联学会联合主办“唐诗西路“研讨会,命名桐庐为“唐诗西路”并授牌。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桐庐古诗词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于2018年成功创成“浙江省诗词之乡”并历时三年,2020年编辑出版《桐庐古诗词大集》,辑录了从南北朝到清代1900多位诗人的7400多首诗词作品;同时,着手谋划“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作

二、桐庐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主要情况

在国家、省、市诗词学会的指导和鼓励下,我县“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作呈现“上下联动、内外贯通,整体推进、有声有色”的良好氛围,“潇洒桐庐郡 中国最美县”的城市品牌愈加凸显,“诗乡画城”的文化气质更加深入人心。

1.高度重视,党政主导创建工作

2021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目标,并制订《桐庐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20212023年)三年规划实施方案》。2022年,县委召开文化工作会议,出台《桐庐县高质量建设新时代文化名县的实施意见》,再次提出要创建“中华诗词之乡”,。20231月,在县委十五届三次全会暨县政府十七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县委书记夏积亮强调“争创中华诗词之乡”。20232月,在桐庐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桐庐县人民政府县长张蕙娜再次强调“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作。

2.抓住关键,全面保障创建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高规格的“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担任顾问,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担任组长,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级机关有关部门和所有乡镇、街道的主要领导为成员,并下设创建办。二是强化考核保障县委、县政府“中华诗词之乡”创建纳入全县的大考核体系中,不仅明确创建考核内容,更是设置了创建赋分规则,形成了全县各单位主动争创的良好态势。三是强化经费保障。县财政将“中华诗词之乡”创建保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落实“潇洒桐庐”原创诗词楹联大赛等经费。近三年来,县发改局安排诗路文化带建设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县文旅集团在严子陵钓台、桐君山等景区提升改造中文化方面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投入诗词文化方面资金有1000多万元。四是强化机制保障。建立创建推进工作机制,创建办每周召开定期碰头会议,交流前期工作强调本周要点;创建领导小组组长陈部长将创建工作纳入宣传部的重点交流工作,每周听取专题汇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召开联席会议,每季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并组织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创建推进督查工作。多项举措确保高质量完成创建工作。

3.强化责任,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一是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县委办(2023)3号和县委办(2023)26号文件,对于在全委会和政府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作任务从县级层面进行任务再分解、责任再明确。二是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桐庐县推进“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实施方案》县委办(2023)7号文件,把创建工作项目化,分为四大类32个子项目,明确相关责任单位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要求,从上到下全方位发动,全力推进“中华诗词之乡”创建。三是由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及县诗词楹联学会相关负责人组建的创建办,围绕创建工作中的指导、宣传、推进、协调和保障等工作进行内部再分工,责任再明确。

4.注重培育,强化队伍阵地建设。依托县诗词楹联学会,积极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学校等建立基层诗词社团,实现各年龄段全覆盖和不同行业均衡发展;经过创建过程的互动,吸收学校年轻教师加入诗词楹联学会,提高了诗词队伍的学历水平。县学会有《桐江吟》会刊和学会微信公众号,为会员交流提供平台。通过学校诗教活动,培养诗词后备力量;通过诗词讲座,普及诗词知识,壮大诗词爱好者队伍;通过诗词名家培训班,提升整体的诗词创作水平通过培育诗词村和诗教基地,强化诗教阵地建设,现有诗词组织33家,其中省级诗教基地9家。桐庐县文联被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授予“诗词润乡土”示范单位。

5.注重积淀,强化诗词文化厚度。主要是通过名篇、名校、名家“三名”发力,不断增强诗词文化的厚重感。一是名篇整理清家底。组织力量收集整理诗词作品,出版《富春江名胜诗集》《富春严陵钓台集》《桐庐古诗词大集》等20余套诗词书籍,和《桐君山诗文选》《方干诗集》《走近方干》等一系列诗词作品。二是名校合作增底蕴。深化高校合作,与南开大学合作出版《桐庐百诗》,权威解读古典诗词;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展子陵隐逸文化新时代内涵课题研究,不断增强桐庐诗词文化的理论厚度。三是名人领读强影响。充分发挥乡贤力量,桐庐籍著名诗人郭水华、舒羽等情系桑梓。举办“忆江南·走进富春山居图”系列活动,康震来桐宣传古诗词文化;举办“中国桐庐富春江诗歌节”,白岩松主持并担任桐庐诗词的“领读人”;开展名家走进桐庐活动,蒋子龙在光明日报上发文宣传推荐“诗词桐庐”,进一步扩大了桐庐诗词文化“朋友圈”。

6.注重运用,强化诗词文化融合。诗词文化融入城乡建设:在富春江南岸,精心打造了一条“唐诗西路”景观带,展现了桐庐唐代厚重的诗词文化;在县城中心广场、范仲淹公园、叶浅予公园、县湖塘广场、迎春南路和富春江大桥等地方注入诗词文化元素,提升了县城城市品位;在美丽乡村和旅游景区都有应景诗词文化呈现。诗词文化融入重大活动:与“建党百年”“喜迎二十大”“清廉文化”“百姓日”“抗击疫情”等重大主题融合,与“迎亚运盛会”“马术盛会”“亚残运会”“马拉松”等体育赛事融合。诗词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县教育局积极培养教师的诗教意识,组织参加各类诗词鉴赏与创作培训班并计入继续教育学分;开展古诗词文化以及教学课题研究,有多篇关于古诗词教学的课题被列入市级规划课题,有15人次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教研论文在市以上获奖。诗词文化融入文艺活动:与“走进《富春山居图》征稿”“‘诗画桐庐,放歌春江’西泠六子书画展”“‘富春江山’画展”“姚风摄影展”等文艺活动融合;在越剧、歌曲的创作和演出中融入诗词文化元素,并让各协(学)会一起助力“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作。

7.注重宣传,强化诗词氛围营造。桐庐广播FM89.3每日一诗,文联微信公众号“每周一会”,电视专题每月一期,《今日桐庐》每月一版,《富春文苑》每季一栏、每年一刊;与中华诗词学会联合举办“潇洒桐庐”全国诗词楹联大赛。全县各部门积极开展各类有诗词韵味的群众文化活动,如县文旅集团推出“背古文免门票!不信你来桐庐试试!”活动,县住建局推出“唱一瓶好水,读一首好诗”活动,县融媒体中心推出“潇洒桐庐诗词大赛,每日为你的战队积分”网上诗词竞猜活动;县委宣传部举办“中外诗人朗读会”,县文广旅体局举办“龙舞春江福满桐庐”闹元宵、“看宋韵知宋韵”等系列活动,县文联举办“遇见诗词”诗书画印联展。全县各学校结合“双减”、课程改革等,开展了广泛系统的学诗词、颂诗词、用诗词、赏诗词等诗词教学活动。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扩大桐庐诗词影响力,营造浓郁的诗词文化氛围。

三、桐庐县诗词“六进”工作开展情况

严格按照“六有”标准,扎实开展诗词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景区等“六进”工作,实现诗词文化全方位全龄段覆盖,并树立了一批创建先进典型。

1. 诗词文化在机关中弘扬。县级机关各部门以弘扬古诗词文化为己任,扎实开展诗教示范单位的创建工作。县四套班子领导带头背诵桐庐古诗词;全县机关干部人手一本“潇洒桐庐郡”古诗词“口袋书”;县政协委员人人背诵桐庐古诗词,各活动小组负责人录制朗读桐庐古诗词的音频,县“两会”期间大会小组发言以古诗词收尾。县税务局强化工作领导,增加资金投入,积极开展诗词活动,在内网开辟诗词专栏,建立青年干部培养和“最美税务人”评选相结合的诗教长效机制,提炼《西山桐十咏》的诗词文化精髓,五色同辉”的“五同文化”理念赋能“桐风税韵”,全力打造具有税务特色的诗教品牌

2. 诗词文化在校园中传承。中小学校是诗的重要阵地。全县有16所学校被授予“县诗教基地”。其中分水高中是唐代状元施肩吾的读书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至今留有施东斋读书处、洗砚池、余韵亭等古迹;新建东斋文化公园,成立“东斋诗社”,依托“状元文化”开展诗词教学,经常开展诗词讲座、诗词吟诵活动等;凭借丰富的校友资源,做强“校友诗词文化”,影响深远;学校诗社与村社、乡镇、县共青团等校外组织的互动频繁,诗词作用发挥显著。徐凝小学是以唐代诗人徐凝命名的学校,校园设计和建设充分融入诗词元素,并专门设立徐凝诗词馆,是一所富有诗意的乡村小学。该校致力于打造诗意校园、引进特级教师,开设诗意课程,深耕中华诗教、培育诗意学子,倾力创建“诗意化境,诗教育人”的诗教品牌;相关活动多次被学习强国、人民网、中国报道网等专题报道。

3. 诗词文化在社区中传唱。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位,也是人民群众追求精神富有的重要活动场所。城南街道平阳山社区不仅地处县城诗词文化核心地带(区域内的范仲淹纪念馆、叶浅予艺术馆、叶浅予公园、平阳山公园和桐庐中心广场等有丰富的诗词文化元素),同时还创设诗词长廊等诗词点位200余处在点滴中营造了“处处见诗词”的浓厚氛围。能充分发挥诗词资源优势,搭建各类平台,让社区诗词爱好者有个“公共之家”。同时将诗词文化元素充分融入“党建”“清廉”“迎亚运”“全国文明城市”复评及基层治理等工作中,并组织开展30多场主题活动,倾情打造“诗情画意助治理,美好生活聚人心”诗教品牌

4. 诗词文化在企业中传播。农村商业银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企业文化建设着力打造“诗乡画城•潇洒桐庐•温情农商”企业文化品牌5060俱乐部为基地,在营业大厅设计上“开门见诗”,楼梯台阶和墙面上“诗路陪伴”,报告厅、沙龙区、创作室等“徜徉诗海”,设立小型图书馆和诗词专区“书香浸润”,营造浓厚诗化环境。广泛吸收干部员工、5060俱乐部会员参与文学诗社,壮大创作队伍。以诗迎会,日常活动丰富多采;以诗化人,彰显诗词文化引领力;以诗提艺,提升诗词艺术水平。通过开展诗词培训、讲座、诵读、创作等活动,传递共建共享共富理念,不断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影响力。

5. 诗词文化在乡村中赋能。近年来,我县认真开展诗村创建,诗词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有力促进了乡风文明。桐君街道梅蓉村突出“敢荒滩变绿洲”的梅蓉精神,有机植入九里梅洲诗词,建设七大文化阵地,营造浓厚诗词氛围;开展多项主题活动,诗词文化融入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产业,精心打造富有诗意的富春江“黄金左岸”。旧县街道母岭村以著名诗人入驻“舒羽山房”为契机,开展富春江诗歌节系列活动,作为“中国桐庐富春江诗歌节”组委会所在地、富春江诗社所在地和原乡创作地,树立乡村诗歌地标,创设原乡诗词亭,打造诗意墙绘、诗词文化长廊和赏桂诗词圣地百桂园,做足做好桂花诗词文章,使现代诗歌和古典诗词完美融合。富春江镇芦茨村依托集成“多元内涵”的慢生活体验节活动,家家户户门口悬挂诗词,深化晚唐诗人“方干故里”文化品牌,以特色市集、节庆活动、民俗体验等为载体,联合民宿业主、文创客等开展诗词培训、诵读、创作、沙龙等系列活动,向游客及村民进行诗词文化“深度输出”,扩大诗词文化的辐射圈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诗意芦茨品位。

6. 诗词文化在景区中呈现。我县是旅游名县,景区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严子陵钓台和桐君山是钱塘江诗路文化带的重要节点,每年接待众多的海内外游客。景区内碑廊和碑墙、严先生祠堂和桐君祠等,数量众多的诗碑、匾额、对联,以及导游讲解词等都具有丰富的诗词元素,同时还组建以导游为骨干的诗词组织,并开展背诗词领门票和诗词文化沉浸式表演等活动,强化诗词文化特色,无不呈现“潇洒桐庐郡,江山景物妍”的桐庐诗词文化魅力。

四、桐庐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有关成效

诗乡画城,“诗”字当先。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诗词文化的种子已然在桐庐这片诗意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等诗词意境已成为桐庐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中华诗词之乡的创建,有效促进了桐庐人民“精神共富”的进程。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诗名城,丰富“诗乡画城”文化内涵。先贤为桐庐留下的7400多首古诗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肥沃了桐庐的文化土壤。通过“中华诗词之乡”创建,桐庐诗词资料储备更加体系完整,诗词创作队伍不断壮大,诗词作品数量不断增加、质量档次不断提升。陆春祥书院、舒羽山房·国际写作中心等艺术家工作室先后落户;来自清华诗社、复旦诗社、南山诗社等高校诗社不定期来桐开展研读和交流;另外,在历史文化研究、范仲淹研究、徐霞客研究、茶文化研究、美食文化研究、中药文化研究中都融入诗词文化元素。各项举措丰富了“诗乡画城”的文化内涵,有力助推了桐庐“新时代文化名县”建设。

二是以诗惠民,提升“潇洒桐庐”人文素养。丰富多彩的诗词文化活动,普及了诗词文化,弘扬了时代新风,传递了正能量。诗词学会、公益组织等定期组织诗人深入基层开设“诗词大讲堂”,举办多种形式的诗词沙龙,以诗词形式吟诵社会发展,弘扬时代精神。今年以来,开展诗词名家讲座25场,邀请省级及以上的诗词名家尚佐文、郭星明、沈利斌等来桐授课,举办“学诗词迎亚运”等群众性文化活动100余场,赠送诗词相关书籍1100套,受惠人数达10万人次以上。组织诗社会员“走读桐庐”,让桐庐百姓在耳濡目染、身体力行之中培育审美情趣、增强艺术修养,全面激发自觉感知、学习诗词文化的内生动力。

三是以诗兴业,激发“中国最美县”产业活力。把创建工作作为激发乡村文旅产业要素的活性剂,加快人文乡村建设,实现文化富民目标。持续打好“诗词+”“文化+”的融合牌,推出“诗词菜单”“诗意包装”“诗香民宿”等文创产品。比如把诗词元素植入武盛老街、翙岗古街等一批特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打造富春江水上诗路共富带、民俗文化体验带、畲乡文化风情带等乡村文化产业带,推动文化赋能乡村建设,积极推动产业共富。持续深化“诗词村”“艺术村”“百匠村”等载体建设,吸引了更多的诗人、艺术家、艺术机构、文创人才来“诗乡”投资创业,桐庐“聚人兴城”的目标正在努力实现。


关闭窗口

中华诗教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区东区学正街66号 邮编:310018 联系电话:0571-86928238  浙ICP备09058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