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早在8000年前,阜新查海人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查海文化,阜新因此被誉为“玉·龙故乡 文明发端”。阜新也是辽(契丹)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辽城、墓葬众多;阜蒙县塔营子镇的懿州古城是辽金元三朝东北重镇,也是道教宗师、太极始祖张三丰的故乡。有辽代著名女诗人(懿德皇后)萧观音(见《阜新诗词大典》)。阜新也是藏传佛教圣地,始建于1669年的瑞应寺,是清康熙年间“八大国庙之一”。海棠山摩崖造像被誉为“中华一绝”。
阜新也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一五”期间,全国156个重点项目中,阜新就有四个。海州露天煤矿和阜新发电厂成为当时的亚洲之最。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煤炭资源日趋枯竭,使阜新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阜新被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担负起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实现转型振兴的历史重任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阜新的文化厚土,孕育了众多文艺人才。著名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出生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太平乡),歌曲《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的词作者杨艳蕾(也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京剧丑角名家张和元先生及弟子李国翠、陈静秋、严凤云等,当代京剧名家、程派艺术传人、国家一级演员迟小秋,著名小品演员、影视演员黄晓娟,中国内地歌手庞龙,等等。
阜新有多个荣誉称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阜新温泉号称“中国小苏打第一泉”,被誉为“泉中极品”;首批“全国篮球城”和“省级园林城市”;阜新的玛瑙产量与销量占全国的一半,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命名为“世界玛瑙之都”;阜新连续两轮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阜新市创建“中华诗词之市”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终于成功。其创建工作情况如下。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形成合力
一是高度重视,成立组织机构。早在1988年12月,在市委老书记邱新野等领导的倡导下,以阜新本土诗人和诗词爱好者为主,成立了阜新市诗词学会,创办了《阜新诗词》会刊、开展诗词创作,诗词创作队伍不断扩大,为阜新中华诗词的创作、普及奠定了坚实基础。市委、市政府将创建“中华诗词之市”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原市委书记裴伟东亲自挂帅任组长,市委宣传部部长和政府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委办局主要领导为成员,成立了阜新市创建“中华诗词之市”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金勇任主任。阜蒙县、太平区也相应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市委主要领导工作发生变动后,新任市委书记吕志成同志专门听取了创建工作汇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组织调动,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并协调阜蒙县、太平区同步部署落实。使创建工作有序开展,全面推进。二是完善相关制度。制定了各级诗词学会、诗教典型单位组织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每年年初制定工作计划,年末对当年工作进行认真总结。有计划地开展诗教“六进”活动,发现组织指导建立一批新的诗教典型单位。严格规范创建工作程序,以市政府名义向中华诗词学会致验收函,以市委文件形式起草下发了“阜新市创建“中华诗词之市”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典型单位十一条工作标准”。接到中华诗词学会验收函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立即向市委、市府领导做汇报,并着手迎接验收工作,起草制定了“辽宁省阜新市创建“中华诗词之市”验收接待方案”及验收日程安排,并在迎检协调会上下发。三是加大投入,强化保障。市、县、区财政相继拔专款用于创建工作。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发挥各自优势出钱出力出物,全力支持此项工作,确保了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全面铺开,成效显著
一是广泛发动,营造浓郁氛围。组织召开全市创建工作动员会和县、区创建工作推进会;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进行跟踪宣传报导相关信息及活动;在阜新电视台、阜新日报(晚报)上开辟专版、专栏,刊登原创诗词,周末报在头版刊发我市十年持续开展创建工作及迎检情况文章及活动图片,同时组织诗词与书画笔会并专题报道;组织诗词大赛、朗诵会等。二是诗词组织、队伍进一步壮大,成果丰硕。目前,市文联诗词学会会员5000余人。其中,省级会员270余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50多名。参加活动人员达30000余人。创作诗词50多万首,编辑出版诗集、专刊500余部。还编辑出版了180万字的《阜新诗词大典》。新组建县、区、阜矿集团、辽工大10个诗词学会,建立城乡基层诗社108个,建立东梁镇、国家矿山地质公园、永灵奇石馆、鲁花集团等22处采风创作基地。先后组织各类笔会、研讨会、采风活动280多次。三是“六进”活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诗教典型单位遍及我市城乡。参与人员包括各个阶层职工群众,上至鬓发斑白老者、下到天真烂漫小学生。诗词创作普及蔚然成风,对阜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提升了阜新城市文化品位。目前,阜新市有“中华诗词之乡”三个(阜蒙县于寺镇、彰武县、细河区)、“诗教先进单位”三个(彰武县教育系统、辽宁工大、阜蒙县教育系统)、诗教先进县一个(彰武县)。阜蒙县实验小学、太平区高德小学等多所小学,通过引导学生读诗、背诗、写诗,阜新鲁花集团组织职工班前诵读经典诗词,永灵奇石博物馆规划建设诗词园、太平区高德营子村建立诗词长廊,社区、村镇,组织群众举办诗会、赛诗会,让诗词润物无声沁人心脾,净化心灵。在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景区、进村镇“六进”基础上,阜新市还创新开展了诗教进军营、进家庭活动。夺得首届中国成语大会总冠军的唐蕊就是阜新人。她的家庭就充满了诗情画意,对她的成长夺冠产生重大影响。在阜新这样的诗教家庭还很多(郝成礼、焦娇等家庭),《阜新晚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栏目,定期刊登。四是多条渠道、多种形式推动迎检工作。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组织召开全市推进会三次,包括县区召开迎检动员大会三次,典型单位经验介绍和现场观摩会五次,协调督导会五次,“六进、八有”预检活动十二批次,新组建城乡诗词组织十八个。起草文件、简报、纪要50余份;编辑完成了14万字的《阜新市创建中华诗词之市综合资料汇编》;下发了《阜新诗词大典》100套;拍摄制作完成专题汇报片一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创建“中华诗词之市”工作的目的,是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诗词创作和普及提高全市干部职工及城乡群众的文化素养,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在获得“中华诗词之市”称号后,阜新市表示创建工作不停步,创建工作一直在路上,下一步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阜新转型20周年为契机,组织创作一批高质量的诗词作品,并以专版专栏形式在阜新日报、晚报、周末及微信平台上刊发。组织开展系列专业、业余诗词诵读、朗诵活动,以及诗词征文、诗词大赛活动,在全市城乡营造浓郁中华诗词文化氛围。二是在普及的基础上,实施诗词人才、精品战略。加强诗词学习培训,精心培养诗词创作新人,提高诗词创作队伍整体水平。三是巩固创建工作成果,打造诗词文化品牌,推动阜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通过各种形式和努力,把诗词创作、诗教活动开展得更好,让诗教活动如春天的百花园,使人们沐浴其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教育人、感化人,启迪人们的心灵,为阜新高质量转型、全方位振兴,为阜新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二一年五月二十六日